D(二聚体是,万金油,房颤,心衰,急性冠脉综合征等都有预测作用)
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在静脉血栓中具有重要的排除价值。关于D-二聚体的应用还有哪些注意的问题?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李晓娟等阐述了D-二聚体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场景。
5、心力衰竭:预测死亡风险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水平较高。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相比, 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显著升高, 且急性心肌梗死后D-二聚体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1、静脉血栓栓塞征:预测复发风险
一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根据DeBakey分型的急性主动脉夹层DeBakey I型患者较Ⅱ型, Ⅲ型患者D-二聚体水平更高, 高水平D-二聚体主动脉撕裂范围较广。D-二聚体是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尤其D-二聚体浓度≥20 µg/ml患者死亡风险更高。
6、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D-二聚体可预测心房颤动患者并发血栓及脑卒中的发生。心房颤动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窦性心律者,急性心房动颤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慢性心房颤动患者, 在成功电复律后D-二聚体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心力衰竭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且D-二聚体水平与心力衰竭标志物B型利钠肽 (BNP)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D-二聚体也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具有显著相关性。
多项研究表明, D-二聚体水平与心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发生率相关, 高水D-二聚体可预测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风险。
3、心房颤动:可预测血栓栓塞发生及死亡风险
2、急性冠脉综合征:D-二聚体较高
4、主动脉夹层:预测死亡风险
来源:李晓娟,李铁威,高冬花.D-二聚体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中国循环杂志,2018,33(12):1245-1248.
D-二聚体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的风险预测因子,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 患者短期死亡率具有显著相关性。
大量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D-二聚体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
烟台学者称,肾功能下降者可预测心梗患者无复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即便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心肌灌注不足的表现,即心肌无复流,这类患者出现再次心肌梗死、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等事件以及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烟台毓璜顶医院李凤丽等在本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21.3%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后心肌无复流。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74.78ml/(min·1.73m2)时,对心肌无复流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糖尿病前期也会让人变傻?天坛医院研究
人到中年变“傻”否,或许血糖水平有一定“发言权”。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等进行的研究发现,糖尿病,甚至糖尿病前期即是认知障碍的独立风险因素,而且主要影响语言、视觉空间/执行功能和注意力。研究显示,在这一≥40岁的3300余社区人群中,59.6%的人存在认知障碍,46.8%的人空腹血糖水平异常。向地咳嗽、食不言、保护手!解放军总医院何耀等推荐病毒防护措施
目前已知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咳嗽或打喷嚏所产生的病毒飞沫传播,感染者喷出的飞沫可以直接使他人感染,或通过飞沫污染的手或物品传播病毒和细菌。研究发现,一粒芝麻大小的口水、鼻涕有10万粒病毒,不卫生的咳嗽或打喷嚏方式、讲话时的口沫横飞,都可能传播病毒和细菌,导致聚集性病例出现。但什么是卫生、合理、易行的咳嗽或打喷嚏的方式呢?在没有口罩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因咳嗽或打喷嚏导致的飞沫传播呢?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应对坐以待毙综合征,可考虑在工作中用这7种方法锻炼
体力活动不足是全球性的公众健康问题,每年有超过500万人因为缺乏体育活动而过早死亡。美国200多名学者提出“体力活动缺乏综合症”,又称“坐以待毙综合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更多的运动,全球人都知道。然而,我们的工作经常需要我们每天坐8~10个小时,不管是在家、办公室或开车,仅有的能站起来的机会就是起床、吃饭、去洗手间。欧洲心脏病杂志研究称,他汀可升高脂蛋白(a),其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多项研究显示,即便强化他汀治疗,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至1.8mmol/L,仍留有约50%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而近日发表在EuroHeartJ上的荟萃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降低LDL-C水平,但升高了脂蛋白(a)。脂蛋白(a)是1963年由Berg首次发现的一种特殊颗粒,目前认为,脂蛋白(a)水平升高是冠心病、脑卒中等的独立危险因素。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4:10:46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