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使用坐站式办公桌,上班族工作表现,出勤率和生活质量都有改善)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这项研究别出心裁地研究了坐-站工作桌上办公对身体和工作的影响,结果显示,这种工作方式,1年内坐着办公的时间平均每天减少了1小时多,而且还让人工作更出色,身心更健康。
而且这么一换,研究者还发现,使用坐-站办公桌办公的人,工作表现、出勤率、职业疲劳、焦虑感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而且他们坐着休息的时间也减少了。
不过,研究没发现这种做法对工作满意度、认知功能以及因病缺勤有明显改变。
而之前有研究显示,别说每天减少1个小时,就是每天少坐21分钟,3个月就有健康获益,比如血糖就会降一降。
[3] Br J Sports Med, 2015, 0:1-6.
来源:
同期述评指出,这是项重要的研究,不过仅仅用站替代坐这种工作方式的获益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此外,这种坐-站办公桌对于其他工种,比如经常值夜班的人而言是否有适用性,以及整体的成本效益,都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解决。
研究者表示,这种坐-站工作桌成功地减少了短中长期久坐时间,不过这种站取代坐的更长期的健康获益还有待探索,此外如何更好地促进运动要比仅仅用站代替坐更为重要。
[2] PLoS One, 2017, 12(8):e0183299.
久坐不动,会伤心肝脑肺肾、骨骼肌肉、消化道,还会增加癌症风险。但OFFICE的红男绿女表示很无奈:明知道有害,但还得被工作紧紧绑在座位上。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近日一项英国研究就带来了好消息。
此研究纳入的白领每天要坐9.7小时。结果换了换办公桌发现,与老样子采用普通桌办公相比,在3个月时,坐着的时间每天就减少了50.62分钟,6个月时减少了64.4分钟,1年时减少了82.39分钟。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1] BMJ, 2018, 363:k3870.
久坐成病,那么一天至少该站多久?英国专家建议,对于长期坐办公室的人而言,上班时至少站立2小时较好。但是现实总是很骨感,减少坐的时间并不容易。
该研究共纳入146位白领,平均41岁,80%为女性。其中77人随机用了坐-站工作桌,并在试验前接受了相关坐和站的计划和目标等培训;69人还是老样子,采用普通的工作桌办公。研究者在每个受试者大腿部安装了相关设备区记录每日工作就坐时间,此外还记录了受试者每天体力活动水平和工作表现、考勤以及情绪、工作质量等。
高血压机制性别差异:女性每搏输出量可解释55%收缩压变化,男性仅35%
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研究者发表研究称,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者指出,影响血压的主要三个因素有心率、每搏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对于女性来讲,每搏输出量是血压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在男性中,血管阻力是血压的主要决定因素。他们发现,对于女性,每搏输出量可解释55%的收缩压的变化,而对于男性,仅为35%。阜外学者新方法完成左心耳封堵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心腔内超声指导房间隔穿刺进行左心耳封堵器植入。阜外医院郑黎辉等尝试在局部麻醉下,以冠状静脉窦电极辅助定位房间隔穿刺技术指导下行左心耳封堵器植入术,获得很好的效果。本组16例患者均接受在局部麻醉、清醒镇静状态下采用我们前期摸索的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和左心房后廓定位指导下的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改良房间隔穿刺技术主要分为4个步骤:有牙周病,房颤风险高!韩国研究
一项来自韩国的全国性研究表明,有牙周病的人房颤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有慢性牙周病者,而牙周病治愈后,房颤风险明显降低。该研究显示,中位随访14.3年期间,有慢性牙周病者的房颤风险最高,其次是新发牙周病者、牙周病治愈者、无牙周病者。与慢性牙周病者相比,牙周病治愈者的房颤风险降低了3%。而与无牙周病者相比,新发牙周病者的房颤风险增加了4%。牙周病治愈者的房颤风险则与无牙周病者相似。复旦中山医院学者称,半数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TnT会短暂升高,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可能有医生会发现,有些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器后心脏肌钙蛋白T(TnT)水平会升高。这是否代表心脏有受损?是否需要处理?近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学颖等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55.6%的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后6h出现肌钙蛋白T升高,但这种升高是一过性的,24h小时左右可恢复正常,并不会导致并发症或严重心脏事件风险增加。一胖毁所有!中国慢病研究超43万居民分析:健康体重可防12%慢病风险
根据中国疾病负担报告,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阻肺和肝癌是导致我国人群寿命年损失、缩短生命长度的前五位死因,严重影响期望寿命的增长。而体重增加是导致国人疾病负担增加的第六位危险因素。近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一项对近43万人进行的最新分析显示,只要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减少12%的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阻肺和糖尿病的慢病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8-31 17:10:4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