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首次报告中国患者从发病至急诊介入时间:平均5.5小时,远远长于美国和日韩
中国医学科学院杨跃进教授牵头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近期公布了一项新的分析。该研究发现,对于中国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接受急诊介入治疗,从症状发作到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5小时,明显长于其他国家的数据。研究也发现,越晚开通冠状动脉,再灌注效果也就越差。
作者称,这是首个中国有关从症状发作至再灌注治疗的研究,发现这一时间远远长于其他国家的数据,如,美国2000年是3.9小时,2013年日本是2.25小时,韩国2008年是4.6小时。而且,中国68%的患者在3-12小时之间得到治疗,而其他国家则是3-6小时间得到治疗。

图 中国STEMI患者从发病至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分布
该研究入选了从发病到接受再灌注治疗30小时之内的3877例患者,总死亡率3.2%。在6小时内如果能开通血管的患者,死亡率为2.7%,6-12小时为3.4%,超过12小时则达到4.09%。但在校正混淆因素后,差异不再有统计学意义。
但如果以ST段回落<50%作为没有充分再灌注的指标,6小时内未有效再灌注的比例有16.7%,6-12小时为19.2%,而超过12小时的患者则达到24.3%。多因素校正后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研究也发现,至省级医院就诊的患者可能由于交通拥堵等问题,从症状发作到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反而较长。

作者指出,由于中国没有建立区域性的心肌梗死救治网络,存在无序转运和较为严重的救治延迟现象,中国心肌梗死救治还面临挑战。
来源:Song F, Yu M, Yang J, et al. Symptom-Onset-To-Balloon Time, ST-Segment Resolutio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China: From 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 Am J Cardiol. 2016 Aug 13. [Epub ahead of print]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保健品暗藏杀机:美国每年2.3万人因之看急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期研究报告,美国估计每年有2.3万人因服用膳食补充剂至急诊就诊,2000多人因此住院,其中有五分之一为儿童误服所致。中国没有“膳食补充剂”一说,比较接近的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看起来更加科学,比较中性,而“保健品”似乎有“保健”的功效。在去除儿童误服的病例外,美国65%的人因服用中草药或营养补充剂至就诊。含糖饮料明显升高甘油三酯!弗明翰研究最新分析,还降低好胆固醇
根据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弗明翰心脏研究的最新分析数据,喝含糖饮料会导致血脂异常,从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发现,随访4年,与不喝含糖饮料者相比,喝最多含糖饮料的中老年人甘油三酯高4.4mg/dl,而好胆固醇(HDL-C)水平低1.6mg/dl。与很少喝含糖饮料的人相比,每天至少喝一杯含糖饮料的成年人,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增加53%,低HDL发生率高98%。大连学者研究称:负荷心脏超声可诊断介入术后再狭窄
临床医生会面临过多、过早有创检查与及时准确筛出PCI后的严重冠脉病变的困境,大连学者发表研究结果称,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诊断PCI后再发缺血有优势,可作为一种适宜评估手段,优先使用。2014年欧洲血运重建指南提出PCI后如出现症状需要尽早进行负荷影像试验,无症状者于两年后常规进行ESE检查也可能是受益的,我国指南亦持类似观点.我国阿司匹林应用三大问题:证据缺乏、该用的没用、不该用的在用
近期,《中国内科杂志》刊登了安贞医院赵冬和王薇等对全国22个省市46家医院的门诊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使用现状,同期刊登了孙艺红和胡大一的述评。王薇等研究发现,我国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普遍不规范: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人群中,高危者仅三分之一使用阿司匹林,而中低危者有五分之一在使用。在心血管病高危的高血压患者中,年龄较轻和男性的阿司匹林应用率更低。芬兰学者在脑血栓中发现口腔细菌DNA
芬兰坦佩雷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血栓中发现了在口腔中存在的链球菌属的DNA。这进一步表明口腔细菌可能在脑血管疾病中起作用。研究人员对7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9%男性,平均年龄67岁)进行血栓抽吸和动脉血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