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悖论不存在!JACC发表研究称,“烟民心梗预后好”是因年轻和并发症少
吸烟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不断有研究发现存在“吸烟者悖论”现象,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吸烟与良好的短期预后相关,即吸烟可能产生保护作用。
难道真是这样吗?JACC近期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病例数据分析提示,其实不然,只不过是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年龄更小,心血管危险因素更少而已。
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吸烟者介入治疗的预后更差。与不吸烟的患者相比,吸烟的患者1年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增加49%,再梗死风险增加97%。
这研究分析了10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的随机研究。
2564例STEMI患者中,近期吸烟者1093例(42.6%)。吸烟者年轻10岁,合并症较少。
研究数据显示,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梗死面积相似,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微血管阻塞也没有差别。
而且粗略数据显示,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1年内全因死亡(1.0% vs 2.9%;p<0.001)和死亡或心衰住院率(3.3% vs 5.1%;p=0.009)较低,两者的再梗死率相似。
在对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进行调整后,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虽有相似的1年死亡风险(HR=0.92),但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增加49%,再梗死风险增加97%。
该研究中吸烟者1年时粗略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他们年轻,合并症少。
再者,研究中吸烟者的平均年龄较不吸烟者年轻10岁,意味着吸烟者发生STEMI 的时间比不吸烟者要早10年,足以说明吸烟导致心血管病的早发,何谈吸烟的保护作用呢。
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上发布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数据也发现“吸烟悖论”现象。
该研究发现吸烟者的院内死亡率低于不吸烟者。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吸烟仍然是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OR=0.82,P<0.001)。
CAMI研究者指出,应当注意正确解读研究结果。该结果的临床价值在于揭示吸烟状态与住院死亡风险的关系,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利用吸烟状态及其他有预后意义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以选择更加合理的诊疗策略,故仍强烈建议患者戒烟。
来源:Björn Redfors, et al. Effect of Smoking on Outcomes of Primary PCI in Patients With STEMI. J Am Coll Cardiol. 2020 Apr, 75 (15) 1743-175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美研究建议,应像烟草一样添加“含糖饮料有害健康”警示
《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研究称,如果在含糖饮料外包装上贴不利于健康的警示标签,会减少青少年及其父母买购含糖饮料。研究者认为“糖会像烟草一样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应该在含糖饮料上贴警示标签,以警醒消费者。这或许是政府实施限制人群添加糖摄入的一个良策。CSPPT亚组分析:我国七成高血压患者存在视网膜病变,高尿酸血症与之相关
近期,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试验(CSPPT)发表了最新分析结果。分析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中,76%存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明显高于韩国(61.3%)和印度(30.6%)。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绝大部分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为1级(患病率58.8%),2级和3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分别为14.8%和2.3%。杨进刚阜外2023-08-09 08:41:44
0000阜外医院李建军BMJ Open杂志发文称,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血管事件有关
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等开展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显示,在我国合并2型糖尿病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独立相关。在单因素回归分析中,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每升高1个标准差,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5%。校正多个已知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两者仍独立相关(HR=1.30,95%CI:1.02~1.66,P=0.037)。房颤还喝大酒?小心得血栓!韩国研究
饮酒可增加房颤风险,那么房颤患者如果不戒酒,会有什么影响?近日韩国延世大学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房颤患者还大量饮酒,不良事件风险明显增加。这里的不良事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全身栓塞事件或房颤入院(包括节律和心率的控制以及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