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医院学者研究称(75岁患者不停跳搭桥术也有较好疗效)
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HR= 4.387, 95%CI:1.876~10.259,P <0.010)是影响中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6.767,P =0.002)、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OR=4.292,P =0.040;OR=19.455,P <0.001)、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OR=1.500,P =0.001)、呼吸机辅助时间(OR=1.004,P =0.002)、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OR=30.000,P <0.001)、二次开胸(OR=26.750,P <0.001)、术后脑卒中(OR=5.889,P =0.041)是影响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来源:张国栋,陈彧,范桄溥,等. 75 岁以上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事件对生存率的影响.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555-51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国栋等报道,即便对于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非体外循环)施行心脏搭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能获得较理想的疗效和较高的中远期生存率。
他们认为,所有常规体外循环下完成的单纯心脏搭桥术都可以尝试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特别对于体外循环有顾虑的高危患者,已证实可以降低其手术死亡率、缩短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这一术式的优势。
研究者指出,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减少了手术创
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缩短了术后的恢复时间,近些年备受青睐,研究表明高龄患者行OPCAB 的近期效果满意。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01-01 至2012-12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单纯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且年龄>75 岁的患者233 例, 男性173 例(74.25%),平均年龄(77.1±2.3)岁。
该研究团队报告的233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率为6.44%(15例)。平均随访7.75年,121例随访生存者术后1、3、5、8、10 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99%、87.55%、85.31%、68.93%、56.70%。
我国儿童肥厚型心肌病,5年死亡率高达30%!三家大型医院回顾性队列研究
一项覆盖我国三家大型三级医疗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回顾性纵向队列研究显示,我国儿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死亡率较高,5年死亡率约30%,有先天性代谢缺陷的患儿以及在婴儿期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患儿死亡率尤其高。研究者指出,我国肥厚性心肌病患儿的病因分布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先天性代谢缺陷占比较高,而神经肌肉疾病占比低。阜外医院张慧敏等报告,约45%大动脉炎有神经系统表现,平均发病仅28岁
国外报道,57%~80%的大动脉炎患者合并神经系统表现,那么国内患者情况如何,又有什么特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慧敏、梁二鹏等通过系统回顾本院610例大动脉炎患者资料发现,大动脉炎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有多种表现,并与累及动脉数量及部位相关。研究显示,在2002-01至2013-10就诊的610例大动脉炎患者中,有274例(44.9%)有神经系统表现,其中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4.3。CTO病变是否打通需个体化,中日友好医院学者发表文章
在临床上,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占全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10%~20%。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和冠心病PCI水平的不断提高,介入成功率有了质的突破,但因缺乏随机研究,CTO介入治疗的临床获益性仍存在争议。最新美国及欧洲指南针对CTO介入治疗均为Ⅱa类推荐(B级证据)。心梗伴慢性肾病,溶栓效果差!高润霖院士等CPACS-3研究新分析
近日,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和北京大学武阳丰教授代表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CPACS-3)研究组最新分析发现,伴慢性肾病的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的溶栓效果差,且短期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高。研究者建议,在溶栓前应评估肾功能,当不能进行介入时,慢性肾病患者应优先选择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剂。搭桥患者围手术期血糖≥10 mmol/L增加死亡风险:宽松控糖获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燕燕、侯晓沛等进行的研究发现,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其术中及术后血糖≥10mmol/L增加院内及长期死亡率,但过于严格控制血糖到完全正常未显示出更多获益,而维持适度宽松的血糖控制水平(≥7.8mmol/L,<10mmol/L)有利于降低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