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卒中月(知晓卒中症状,千万别自行开车去医院)
10. 有一些缺血性脑卒中,原因并不清楚,也被称之为隐源性脑卒中。患者需要配合医生尽量去明确发生卒中的原因,以更好地预防再次卒中。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5月是美国卒中月,目前这一健康主题已经有“20岁”了。为了让公众能更好地认识卒中、预防卒中,美国卒中协会(ASA)在20周年之际特推出以下来广而告之:
16.远程诊疗有助于改善农村偏远地区急性卒中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比如美国的TeleStroke。
13. 80%的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控制风险因素这些都有助于预防卒中。
1.卒中有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几种不同类型,其中缺血性卒中最常见,占87%。
5.卒中还有其他症状,比如突发的麻木、单侧或双侧眼部肌肉突然麻痹、突然发生不明原因剧烈头痛、突然行走困难等。
7.某些大血管有血栓堵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就机械取栓而言,治疗窗为6~12小时;
15. “跟进卒中防治指南”(Get With The Guidelines®-Stroke),这项医院内开展的项目,旨在促进遵循最新卒中防治指南去提高卒中救治水平。在美国已由2003年的24家医院发展到当前的2000家医院。
14. 卒中后前3个月,脑部就开始进行调整,这种调整能力被称之为神经可塑性,这在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 自家人开车去医院是人们最常犯的错误,而打120或999是最快能得到治疗的途径。
2.发生卒中期间,每小时有近1.2亿个脑细胞死亡;而且如不治疗,大脑每缺氧1小时老化程度相当于3.6年。救治越早,恢复越早。
11.卒中幸存者在进行二级预防时,如果停用阿司匹林会增加再次卒中风险。这可能是由于停用阿司匹林后会导致凝血水平升高。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4.记住“FAST”:F(Face)是指面部下垂;A(Arm)是指手臂无力;S(Speech)是指讲话有困难;T(Time)指抓紧时间打急救电话。了解卒中这些表现的人不到50%。
8. 缺血性卒中患者若能在症状出现后90分钟内入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则会增加3倍的恢复机会,几乎不会有残疾的后遗症。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来源:AHA. April 30, 2018.
9.每4个卒中患者,就有1个人会发生再次卒中,而再次卒中危害更大。预防还是关键。
12. 30岁到40多岁的中青年人群,卒中也不少见,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可控制因素。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肥胖、糖尿病、胆固醇、吸烟和家族史。
3.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识别卒中的警示症状以及突发症状,因为有66%是由他人而非患者来决定寻求治疗,如能及时发现、尽快救治,就能挽救生命。
局灶性冠脉病变,以薄帽纤维粥样斑块为主!JACC子刊研究
7月19日,JACC心血管影像学子刊发表的一项覆盖五个国家的多中心、前瞻性、单臂研究显示,局灶性和弥漫性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型存在较大差异。局灶性冠心病患者的斑块负荷较重,以富含脂质的薄帽纤维粥样斑块为主,弥漫性冠心病患者则以钙化斑块为主。基于有创和无创影像学的冠心病类型和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杨进刚阜外2023-10-04 14:31:1300002018全球营养报告:全球1/5死亡与吃有关,中国面临营养不足和肥胖双重负担
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饮食营养问题。近日,最新发布的2018全球营养报告指出,全球有1/5的死亡与饮食有关。根据报告,八项主要营养指标问题比较大,包括成人高血压、肥胖、超重、贫血、儿童发育迟缓、儿童消瘦、儿童超重和盐摄入量增加。而且每个国家都面有营养不良问题。报告显示,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因营养性疾病损失3.5万亿美元,而超重和肥胖花费5000亿美元。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1:32:130000我国保守治疗的心梗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不足!CAMI研究最新分析
抗血小板是治疗急性心梗的基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唐晓芳、袁晋青和杨跃进等分析了中国急性心梗注册(CAMI)研究入选的2013~2016年40202例心梗患者,包括30179例ST段抬高心梗(STEMI)患者和10023例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患者。研究发现,急性心梗患者应用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受到了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和发病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体检没用?JAMA综述
体检是一些国家医疗保健的常规部分,目的是检测疾病及疾病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JAMA杂志的一篇综述指出,定期体检在检出慢病、改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采取预防措施(例如癌症、吸烟和抑郁症筛查)方面有益处,但没有降低总体死亡率,也没有预防心血管事件。静息心率轻度增加,也提示死亡风险增加!Meta分析
静息心率是心血管及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早在1987年的弗明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加,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分,全因死亡风险就会增加约9%。之前的大多数研究则使用心率变化>5次/分作为增加的标准。近日,欧洲心脏病预防杂志一项Meta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加,静息心率仅增加2.6次/分,全因死亡率就显著增加。研究还发现,心率降低没有导致统计学上显著的“保护性”作用或风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