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一院学者:急性心梗患者介入后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新指标
临床上有12%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因此而死亡率会增加31.8倍,有无方法更好预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姚亚丽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心梗患者介入后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c)持续降低缓慢(≥100ms)是其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者指出,对心梗患者入院后进行Tpec动态观察,及时发现PCI后Tpec恢复缓慢者,有助于鉴别出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人群,对其采取积极的治疗策略,可能会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Tpec 是不同层心肌细胞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反映,缺血导致该值增大时心室容易出现早后除极、折返,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研究显示,心梗PCI后Tpec≥100 ms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4.2%,而Tpec<100 ms的患者显著较低为9.3%。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PCI后Tpec降低缓慢且呈波动趋势,而未发生者在术后6 h 即降至100 ms以下,呈逐渐下降趋势。图1

进一步分析显示,PCI后Tpec持续高于100 ms 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Tpec的降低有效,可增加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然而β受体阻滞剂能否改善Tpec使患者受益,尚不明确。
该研究共纳入行PCI的STEMI患者494例,并据患者PCI后Tpec是否降至100 ms分为两组,一组33例其Tpec≥100ms,一组421例Tpec<100 ms。其中有94例患者PCI术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心室颤动、心搏骤停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来源:刘吉园,牛小伟,张益铭,等.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前后T波峰末间期的变化过程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 132-13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WHO限盐声明:盐和心血管事件“J”型曲线关系研究方法学有重大缺陷
有时候,一项研究的结果如蝴蝶的翅膀,轻轻一扇动,就会引发不一样的效应。比如,有研究显示,摄入的盐和心血管事件存在“J”型曲线,于是引发很多报纸、博客、杂志等就对减盐产生了怀疑,甚至认为每天摄盐减少至5g是有害的,而坚持当前欧洲国家所测的摄入量更好。美国心脏协会声明:<2岁儿童不要吃糖
对于“糖”的吸引力,孩子几乎都难以抵御。但美国心脏协会近期发表科学声明,不建议<2岁儿童吃糖,其他儿童每天吃糖少于25克。报告分析了目前的证据后,称糖没有什么营养,还增加了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肥胖相关肿瘤、龋齿的风险。高龄房颤患者合并ACS:二联与三联抗栓MACCE和死亡发生率相似
高龄房颤患者合并ACS,冠脉介入后如何合理抗栓还是个问题。近日,一项对北京市12家医院467例此类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96.36%采用了不同组合的二联抗栓,余者采用三联疗法,两种策略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与死亡的发生率相似,不过后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增高。Circulation杂志刊登华人学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新分类:共八类,他汀被列为上游靶向调节剂
今年是MilesVaughanWilliams(1918–2016)诞辰100周年,我们现在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方法就是这位提出来的,所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也叫VaughanWilliams分类法。近期,牛津大学华人学者雷鸣在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原分类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加详细、准确、更系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包括8大类32种药物。中德学者研究称,国人糖尿病流行,吃细粮多难逃其责
近期一项由中德学者进行的研究显示,如果一日三餐的血糖生成指数较高,发生糖尿病前期的可能性更大,空腹血糖水平也较高,而谷物纤维可以降低这种风险。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是用来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对血糖浓度的影响。不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饮食与血糖的关系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高的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血糖升的高。馒头、大米饭、面条和烙饼等的血糖生成指数较高(见下表)。杨进刚阜外2023-08-07 14:35:4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