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医院学者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增加急性心梗风险)
研究者介绍说,HP通过引起机体持续低度炎性反应及宿主肽蛋白的分子表达模拟机制等来参与胃肠外疾病(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血管疾病、肝胆疾病、神经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
研究者推测,HP可能通过参与炎症反应影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减少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能转移至冠脉内,进而参与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梗发生。
此外,结合多项研究,提示HP感染或是急性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循环杂志》的指南增刊就是专门为心内科医生提供学习上的便捷。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来源:陈蕾蕾, 王德昭.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 1185-1189.
而高敏C反应蛋白,不仅是急性心梗事件发生时急性期血清炎症反应标记物,也可能作为炎症因子在急性心梗事件参与血栓形成。本项研究则显示,感染HP者,其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
此外,之前有多项研究在冠脉血栓中发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一提幽门螺旋杆菌(HP),通常会想到胃部疾病,但实际上HP感染还会参与心梗的发生。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解读增刊
今年的指南专刊共对国内外一年来近50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梗、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
研究显示,心梗患者中有46.5%的人感染了HP,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38.4%。
该研究共纳入66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梗患者269例,稳定性心绞痛393例;HP感染阳性者276例,阴性组36例。
就急性心梗而言,既往研究表明Hp可能通过促进血小板聚集、直接定植于冠脉血管壁、抗原模拟机制导致自身免疫激素聚集从而损伤血管内皮以及炎症反应等促发心梗。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德昭、陈蕾蕾等通过对比合并或不合并HP感染的急性心梗患者发现,HP感染可能还通过加重炎症反应影响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而后者或在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那些感染HP的心梗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却明显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二者呈负相关。
优先考虑新型抗凝药物!亚太房颤抗凝共识
近期,亚太心脏病学会就亚洲房颤人群直接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策略发布了一份共识推荐。共识指出,亚太地区房颤的疾病负担全球居首,据估计到2050年该地区约有7200万房颤患者,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在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方面已成为替代华法林的有效选择。但根据中国心房颤动医疗质量控制报告入选的1万多例房颤患者中,我国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不足50%,抗凝药处方不到60%,出血风险评估不到40%。杨进刚阜外2023-09-17 17:21:48
0000徐州医学院二附院学者:冠脉慢血流机制有新解
自1972年首次提出冠状动脉慢血流(CSF)这一现象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近期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武维恒、王静等研究发现,红细胞变形或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病理生理过程。该研究发现,慢血流组回旋支动脉远端分支数显著高于无慢血流组,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等显著低于无慢血流组。校正相关因素后,MCV与CSF独立相关,但相关性并不密切。IABP-SHOCKⅡ研究随访6年数据:心梗心源性休克应用IABP无获益
自从50多年前引入临床实践以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已被经验性地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源性休克中的作用仍然有争议。依据注册数据和先前公布的IABP-SHOCKII研究结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欧美指南中的应用推荐被降级。身体形态可预测骨质疏松!阜外医院研究
肥胖与骨骼除了具有密切的病理生理机制外,肥胖患者还可以通过机械负荷影响骨的转化率和承载力进而影响骨密度。阜外医院邓桂娟等研究提示,身体形态指数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中与骨质疏松关联强度最大的指标,能够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一定参考。身体形态指数=腰围(m)/[身高(m)1/2×体重指数(kg/m2)2/3]。Circulation杂志研究称,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或提示癌症
根据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的研究,下肢动脉血栓是隐匿性癌症的警示,尤其是与吸烟有关的癌症,而且增加常见癌症的死亡风险。该研究中,有下肢动脉血栓的6600例患者,772例患癌症。6个月内罹患癌症的风险为2.5%,而20年后罹患癌症的风险为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