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BP(SHOCK,研究随访6年数据,心梗心源性休克应用IABP无获益)
在相关述评中,专家分析了IABP对死亡率无益处的几种解释,比如球囊反搏只在休克时使心输出量少量增加,并不直接支持右心功能。此外,尽管试验中80%的患者患有多支血管疾病,但几乎所有患者都接受了PCI而不是CABG。
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卒中史、基线动脉乳酸水平、肌酐水平、少尿、多支病变以及入院时左束支阻滞。研究人员指出,使用IABP也不能预测生存率。
同时专家指出,IABP-SHOCK II试验的6年随访表明,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心血管治疗取得了进展,但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的短期和长期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该研究也证实了当今在这个危重病人群体中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可行性。
血管重建前置入IABP的患者与血管重建后置入IABP的患者的长期死亡率(64.9% vs 64.6%)也无差异。
来源:Holger Thiele, et al.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n Cardiogenic Shock Complicat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Long-Term 6-Year Outcome of the Randomized IABP-SHOCK II Trial. Circula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11 Nov 2018.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与对照组相比,低IABP-SHOCK II危险评分、中IABP-SHOCK II危险评分、高IABP-SHOCKⅡ危险评分患者的死亡率也无差异。
近期,《循环》杂志发表的IABPSHOCK II试验的随访6年结果显示,IABP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很高,IABP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没有差异(66.3% vs 67.0%)。
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源性休克中的作用仍然有争议。依据注册数据和先前公布的IABP-SHOCK II研究结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欧美指南中的应用推荐被降级。
自从50多年前引入临床实践以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已被经验性地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
通过EuroQol 5D问卷和纽约心脏协会等级评估的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在两组之间没有差别。
IABP-SHOCKⅡ试验为多中心、随机、开放标记试验。在2009年至2012年间,600名接受早期血管重建的心源性休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成IABP组和对照组。
两组间复发性心肌梗死、再血管化、中风或心血管再住院的发生率也无差异。
降压,无需担心舒张压过低?Circulation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之前有研究显示,舒张压低于70mmHg或高于90mmHg,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这使得对于收缩压高而舒张压较低的高血压患者如何降压,让临床医生有些矛盾,因为降压药起效后对收缩压和舒张压是都要降低的。但近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学者进行的一项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研究消除了这种顾虑,认为无需担心舒张压低不低的问题。柳叶刀:全球5亿4千万人腰痛,建议慎用药物、影像学检测和手术
近期,《柳叶刀》同期发表的三篇全球腰痛负担的文章,就全球腰痛的流行现状、治疗措施及未来目标进行了阐述。目前,全球估计有5亿4000万人患有腰痛。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腰痛变得越来越流行,速度远远超过高收入国家。腰痛成为致残的主要原因。2015年,腰痛是60.1百万伤残调整寿命年的主要原因,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54%,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最明显。急性心梗伴休克,经桡动脉介入可改善预后!Meta分析
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介入治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比经股动脉路径的出血和死亡率更低。但之前的研究也发现,心原性休克患者常通过经股动脉路径。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子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PCI治疗伴有休克的STEMI时,与经股动脉路径相比,经桡动脉路径的预后较好。研究者纳入6项前瞻性研究和8项回顾性研究,经桡动脉路径8032例,经股动脉路径23031例。心衰患者收缩压<110 mmHg,死亡风险增加!阜外医院李静等研究
心衰患者住院期间收缩压高低,与其预后有何关联?近日,阜外医院李静、黄星荷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因心衰入院的患者,住院期间收缩压较低,1年死亡风险增加;此外收缩压还与1年心衰再入院呈“J”型曲线。研究显示,入组的心衰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为16.9%,心衰再入院率为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