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介入心脏病学(在探索中前行)
张智伟教授指出,完成胎儿介入治疗手术除了外科医生外,还需要妇科、产科、麻醉科以及手术室等多个科室的合作。
该手术也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操作相关的死亡率低。随着胎儿房间隔造口术的出现、新生儿导管技术的改善以及Norwood 术前左心房减压和肺动脉环缩术的进步,死亡率较前下降。但是手术时机存在争议,张智伟教授强调,对于手术时机的确定需平衡胎儿死亡、早产与长期左心房高压导致的肺部疾病的风险。
目前,胎儿心脏介入治疗国际数据库登记已有18 个中心,共计370 例病例,主动脉瓣成形术后双心室循环率为31%(占技术成功)、43%(占活产儿)。
此外,支架置入术可以避免房间隔回弹,对于较厚的房间隔优于球囊扩张术,存在一
欢迎购买《陈在嘉百个难忘病例》
胎儿主动脉瓣成形术
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智伟教授介绍,胎儿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包括胎儿主动脉瓣成形术、胎儿房间隔成形术、胎儿肺动脉瓣成形术。目前,随着导管技术及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全球很多中心都开始开展胎儿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张智伟教授结合部分研究结果指出,该手术可以改善胎儿的血流动力学,逆转胎儿水肿,促进右心系统的发育,避免单心室矫治,改善预后。但目前病例数少,经验有限,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
(2)设备上需要更先进的穿刺针、球囊以及影像学设备。
该书最大的特点所有死亡病例都有尸检结果。陈在嘉教授已从医已有64年,在阜外医院心内科工作了 58 年。
定感染、血栓形成、迟发性支架内闭塞的风险。
张智伟教授表示,目前,胎儿肺动脉瓣成形术仍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21 世纪初期,波士顿儿童医院Tworetzk 医生团队为胎儿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积累大量的病例研究,证实了胎儿心脏介入治疗在一些疾病中的作用。
对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合并进展左心发育不良综合症的胎儿,主动脉瓣成形术后双心室循环的比例增加。
胎儿肺动脉瓣成形术
(3)需要专业知识和团队配合。目前,广东省人民医院开展了国内首例及第2 例胎儿肺动脉瓣成形术,并获得技术成功!
胎儿心脏病学起始于90 年代中期,1991 年美国Allan 和Tynan 医生团队经导管胎儿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成功,由此,诞生了胎儿介入心脏病学。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胎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严重肺动脉瓣狭窄(CPS)的宫内介入治疗技术可行,但较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困难,因右心室壁肥厚,腔小且不规则, 位于胸骨正后方。
高润霖院士评价该书是“送给医生的最好礼物,对从事心血管专业的医生、研究生开阔思路、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建立正确临床思维大有教益。”
(1)病例选择不确定。缺乏单心室/双心室手术的准确预测指标,自然病程难预测,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以及如何避免还不清楚。
张智伟教授指出,精确选择手术病例和时机是主动脉瓣成形术后双心室循环的关键。主动脉瓣成形术并非根治手术,所有病例出生后都需要至少1 次手术治疗,最终可能需要置换瓣膜。目前缺乏主动脉瓣成形术长期的随访结果,预后未知。
胎儿房间隔成形术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研究称,女性更容易因心理问题发生危险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存在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愤怒、敌意和感知压力等心理问题越严重,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越高,而男性则不然。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了662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平均2.8年的随访期间,120例(18%)患者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喝水少惹祸端:让人变笨、危害血管和心动过速
人是水做的,好好喝水有多重要?让人变笨有时候是不是会有这种感觉:睡了一晚好觉,可是第二天还是精神气不够,脑子还慢半拍?近日一项美国研究提示,这可能是喝水少捣的鬼。研究显示,脱水与大脑灵敏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当身体失水量为体重2%的时候,人的精神状态就开始亮红灯,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和专注力均会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脱水2%的时候,个体可能并不感到口渴。阜外医院姚焰等病例报告,胸痛、晕厥合并恶性心律失常,要警惕冠脉痉挛
阜外医院姚焰和胡志成等报告了一例发作性胸痛后晕厥的46岁男性患者。患者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胸痛伴烧灼感,偶伴晕厥,均可于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当地医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因胸痛频繁发作再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ST-T改变后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于当地医院植入ICD,并加用胺碘酮口服。术后患者仍间断发作胸痛伴烧灼感,未再发晕厥。杨进刚阜外2023-09-01 17:50:100001心脏介入医生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高
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吃射线的心脏介入医生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较高。研究者发现,与对照者相比,心脏导管室人员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加,而且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导致衰老的一些生理过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会缩短端粒长度,端粒长度有时被我们用作衰老的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分析发现,辐射剂量越高,辐射风险评分越高,颈动脉内膜中层越厚,白细胞端粒长度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