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营养学会发布八条营养补充剂警示信息(乱补有风险,大量服维生素会影响药物功效)
这些结论经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AHRQ以及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等审查。
[2] J Acad Nutr Diet, 2018, 118: 2162-2173.
7. 目前没有充足的证据支持常规补充钙和维生素D减少绝经期女性骨折风险,并且服之还可能会增加肾脏结石的风险;
同时,在补充营养和膳食补充剂时,应同时考虑个体的饮食质量、健康状况以及用药情况。
8. 有荟萃分析显示,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6. 大剂量β-胡萝卜素可能会增加吸烟者罹患肺癌的风险;
来源:
3. 维生素B6补充过多会增加感觉神经病变风险;
学会还强调,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些营养与膳食补充剂的安全性和使用情况,并且对产品说明书理解有限。临床医生或药剂师等提供营养建议者,应该及时了解营养与膳食补充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有关监管动态。
5. 大量维生素的摄入会影响药物的效用,比如维生素K和维生素E会干扰抗凝治疗。
[1] Diana Swift. Dietary Supplements Don't Prevent Chronic Disease. Medscape. December 05, 2018.
4. 高剂量补铁会导致锌的吸收变少,而锌吸收少会降低铜的吸收;补钙会抑制血红素和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2016年美国营养与膳食补充剂的销售额达411亿美元。不过,很多人属于瞎花钱。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医疗保健研究和质量机构(AHRQ)之前声明指出,孕期、哺乳期女性、母乳喂养的婴儿、有酒精依赖症的人以及那些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的患者,补充微量营养剂或有益。
4. ≥50岁的人,可服用维生素B12 2.4 mg/天(维生素补充剂或强化食品中);
3. 中重度年龄相关黄斑变性患者可适量服用抗氧化剂;
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的这份文件给出了以下建议:
专家指出,对于低热量饮食、由于某种原因限制某些食物,或有影响营养吸收或摄入的相关疾病者,或会特别受益于补充微量营养素。
1.绝经期女性、男性、纯合子型血色素沉着症患者,没必要服用铁补充剂;
其中的八条警示信息包括:
1. 母乳喂养为主的婴儿可服用维生素D400 IU/天;
2.绝经期女性应避免服用视黄醇补充剂,否则骨密度下降,增加髋骨骨折风险;
2. 计划怀孕的女性,可服用叶酸400~800微克/天(在没有服用其他强化食品的情况下);
近日,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发布文件警告:不要乱用营养和膳食补充剂,有些服用后还有可能出问题。
植入起搏器前,无需禁食!?德国随机对照研究
6月21日,发表在EPEuropace杂志上一项德国随机对照、单盲临床研究表明,在植入起搏器、自动除颤器、心脏同步化治疗仪器、心脏节律监测设备等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前,与禁食(术前至少6小时禁食固态食物,至少2小时禁食液体)相比,不禁食(术前1小时以上可吃固态/液态食物)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更有利,而两种策略的安全性相当。脑卒中发病前10年,认知功能就已滑坡!荷兰研究
近日发表的一项荷兰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10年里,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就有所变差。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生前10年内,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的测试,全都亮起红灯。与未发生脑卒中者相比,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前8年,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开始变差,在脑卒中发生前6.4年更为明显;Stroop任务评估结果在脑卒中前10年开始变差,脑卒中前5.7年变差最为明显;有心梗病史,中风后病情较重!王拥军等90万患者研究
10月6日,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莫大鹏等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注册登记研究结果表明,以前得过心梗的人,得了中风后病情往往较重,院内死亡和并发症发生风险均明显增加。研究者指出,该研究结果推翻了既往一些研究者的错误观念,即既往有心梗的病人由于很好地控制了高风险以及接受了二级预防措施,其发生脑梗风险以及发生缺血性中风后的严重程度均要低于其他患者。新研究支持中国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他汀可使死亡和心血管病风险减半
香港大学学者近期报告,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支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得越低,获益越大的观点。如果使LDL-C降至2.6mmol/L以下,心血管病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均降低50%以上。研究者回顾性观察了10104例糖尿病患者,并与对照组进行了匹配。研究发现,与未应用他汀者相比,他汀应用者的LDL-C水平降低了1.21mmol/L。冬季血压,取决于室内温度!北京研究
既往研究表明,气温下降时,血压会升高。近期发表的一项在北京城郊中老年人中开展的研究表明,在冬季,血压仅会随室内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与室外温度无明显相关性。校正多个潜在混淆因素的分析显示,室内温度每升高1℃,收缩压下降0.4mmHg,舒张压下降0.2mmHg。在有高血压的人群中,个体间的收缩压差值更大。然而,室外温度对血压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