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研究称(中国有1亿心脑血管高危人群)
研究显示,在6万余40~79岁无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国人中,12.6%有10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不论是城乡,还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这种风险差异相似。
而中国模型则在70~79岁人群分别有不到40%的男性和10%的女性,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20%;60~69岁人群中有不到20%的男性和5%的女性,10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在10%-20%。
结果显示,两种评估工具结果有所差异,总体而言欧美工具高估了29%的国人风险。这种差异尤其体现在男性和50岁以上人群中。
心血管病渐成国民心头大患,而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项研究评估:1.07亿国人10年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ASCVD)风险>20%。


以上均是研究者根据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推荐的汇总队列公式进行的分析研究结果。
图1 1 无ASCVD病史男性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和ASCVD风险40~79岁不同年龄分层的分布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还应用了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推荐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简易评分表对这部分受试者进行了评估。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
来源:Zhang M, Jiang Y, Wang LM, et al. Prediction of 10-yea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mong Adults Aged 40-79 Years in China: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Biomed Environ Sci. 2017 Apr;30(4):244-254.
进一步分析发现,有47.4%人10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7.5%,20.6%的人10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20%。其中男性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
研究者指出,考虑到近年来心血管危险因素模式和心血管病的变迁等,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更适宜中国人群ASCVD疾病风险预测模型。
图2 无ASCVD病史女性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和ASCVD风险40~79岁不同年龄分层的分布
这项研究中纳入的40~79岁的61541位受试者来自2010年161个中国慢病监测位点,其中男性有27837人。
此外,研究还显示,大于60岁的人群中,那些接受教育程度好和体力活动较为活跃者,其10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20%的比例就较低。
按此估算,中国有2.47亿成人10年ASCVD风险≥7.5%,1.07亿人10年ASCVD风险>2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其中,在40~49岁人群中,两种评估工具结果相似。但应用欧美工具评估时,在70~79岁人群中有多于90%,60~69岁人群中多于50%的男性和20%的女性,10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20%。
少债老还!瑞典研究称,青年变胖超十斤,老来中风危险增40%
杨进刚阜外2023-09-03 13:41:48
0000高血压伴慢性肾脏病,应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上海瑞金医院研究
5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楠等发表在JAMA网络开放子刊上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在合并高血压的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超1/3存在夜间隐蔽性、未控制的高血压,而这这些患者出现左室肥厚、肾脏疾病进展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研究者认为,合并高血压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即便诊室测量血压显示高血压已控制,仍有必要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改善对夜间高血压的管理以及患者的心肾结局。年轻女性心梗,远期死亡风险高!美国研究
曾有这样的新闻见诸于网络报端:“武汉42岁女子因儿子不好好写作业,突发心梗险丢命”,“35岁女子突发急性心梗离世,导火线或跟婆婆有关”……这些女性都有一个特点:发生心梗时较年轻。而近日一项美国学者进行的研究显示,≤50岁心梗女性远期死亡风险要比男士高。研究显示,男女心梗患者在院内或平均随访11.2年期间心原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血管死亡男女相似(4.4%vs5.3%)。为何有些优秀运动员猝死?Science子刊封面文章刊出胡盛寿院士团队颠覆性研究:心脏是一个肝外生酮器官
杨进刚阜外2023-09-02 15:35:12
0000大连医大一院夏云龙等:房颤时右心房也可血栓脱落,致肺栓塞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夏云龙、孙源君等在本刊指出,颤动的右心房同样可形成血栓并脱落致肺栓塞,并且房颤本身也会伴随机体高凝状态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升高。另外,肺栓塞引起的缺氧及右心压力的增加、扩张也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合并房颤和肺栓塞的患者,抗栓仍是核心,但需注意个体化评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