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医二院应用ICD一级预防扩心病猝死经验(三成患者有室颤或室速发作,均成功转复)
ICD组患者均未出现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引起的晕厥,因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也较术前明显减少。对照组2 例(16.7%)发生晕厥,经抢救及植入ICD 后无晕厥症状发作,8 例(66.7%)患者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反复发作,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
与入院时相比,ICD组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从25%升至41%,而因故拒绝行ICD治疗的12例患者(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改善,两组有显著差异。
该研究中的ICD/CRT-D 植入适应证基于2008年ACC/AHA/HRS发布的心脏节律异常患者植入器械治疗指南,即左室射血分数≤35%、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患者经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晕厥及晕厥前症状,无心脏骤停、电转复等心肺复苏抢救史,无猝死家族史。
来源:弓旭东, 蒋峻. 24 例扩张型心肌病应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一级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应用.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1102-1105.
作者报告,在36例符合上述标准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14例植入ICD,10例植入CRT-D,这24例患者(ICD组)未出现并发症。
随访期间(6~18个月),ICD组3例患者室颤均除颤成功,4 例患者发生室速,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成功,1例患者因房颤快速心室率发生误放电,通过药物控制心室率及调整ICD 参数,未再发生误放电。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原性猝死风险较高,猝死主要原因多数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和室颤。
作者指出,“本组患者为心原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治疗,术前均无持续性室速及室颤发生,强调治疗设置时以室颤为主,室速为辅。室颤首次选择20 J 转复,如不成功,遂给予30~35 J 再次电击除颤,以保证除颤成功,以免发生血流动力学紊乱。”
另外,由于ICD 只能解决由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不能减少由心衰直接引起的死亡,因此强调长期标准抗心衰治疗以稳定心功能,进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减少ICD 放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弓旭东和蒋峻在本刊发文称,对于有适应证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可有效预防心原性猝死。
冠心病血脂悖论,或因营养不良!广东省医刘勇等4万余人队列研究
“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应当越低越好越好?但既往研究发现,基线低水平LDL-C和不良预后相关,即所谓的胆固醇悖论悖论(cholesterolparadox)。世卫组织饮酒与健康报告发布,中国被严厉批评:酒精消费增幅76%,酒精性肝病比例翻倍,6%的男士死于饮酒
中国有些地区的餐桌上,喝起酒来可以说不要命,听听段子就让人不寒而栗。比如:“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6:26:21
0001每周吃3~6个鸡蛋最好!China-PAR最新分析
鸡蛋,还是个好东东,但怎么吃健康?不吃好不好?近日,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团队在10万余国人中进行的研究发现,鸡蛋吃的量与心血管病及全因死亡风险呈“U”曲线,每周吃3~6个鸡蛋,风险最低最健康。图1每周吃鸡蛋个数与心血管病和总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其实,这也是《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中的推荐:每周吃鸡蛋3~6个,同时注意每天膳食胆固醇不要吃的过多。杨进刚阜外2023-09-03 10:45:15
0000房颤合并多种疾病,死亡风险高!阜外医院杨艳敏等研究
阜外医院杨艳敏等研究发现,多发病和多药治疗在房颤患者中很常见,房颤患者多合并多种疾病和多种用药,而≥2种共病严重影响了患者预后。研究中,合并多种疾病和应用多药治疗的比例分别有67%和28.3%。研究发现,在评价随访1年期间,与≤1个共病的患者相比,≥2种共病患者的1年全因死亡增加1倍、心血管死亡增加1.5倍,大出血风险增加3倍。阜外医院赵连成等研究显示,“生命七法则”助您长寿
有人说,人生下半场,别让健康问题辜负了上半场的努力。哪些人会被辜负,结局如何?近期阜外医院赵连成、周龙等应用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的七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对近千国人量度了其20多年后的转归。AHA的这七项健康指标包括:维持健康血压、控制胆固醇、降低血糖、加强体力活动、饮食健康、维持正常体重、戒烟。这七项指标又称“生命七法则”。杨进刚阜外2023-08-17 15:15:2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