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主动脉支架更加个体化?华信医院3D打印动物实验研究
随着老龄化进程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居高不下,主动脉病变“水涨船高”,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也广泛应用,但是临床上使用的支架普遍对血管的几何顺应性较差,进而导致部分病例存在内漏或支架源性新发破口等并发症。
那么,应用3D打印来个个体化主动脉覆膜支架结合改良输送系统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可行否?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峰、黄树杰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研究者将6只实验用猪随机等分为个性化支架组和标准化支架组,获取主动脉 CT 血管造影图像并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及标准化直筒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同时制作相匹配的输送系统并完成支架腔内精准置入。
术后 1 个月造影显示,个性化支架组均无移位及内漏,标准化支架组1只实验猪发生不可纠正的I型内漏。

为明确个性化支架对靶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是否产生影响,研究者还对置入术后降主动脉以及覆膜支架内各部位进行了动态血压测量,结果显示,两组实验猪支架术后主动脉各位置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个性化支架能较好贴覆主动脉管壁,而未造成主动脉缩窄或扭折。
此外,病理结果未见两组实验猪血管内膜损伤。
研究者介绍,该研究通过 3D 打印及可控沉积技术设计制作个性化支架,3D 打印的优势在于覆膜与支架的一体化塑形和融合,并获得了对弯曲血管几何的顺应特性;可控沉积技术可辅助控制 3D 打印喷头的方向及打印厚度,以更高效和精确的制作个性化支架模型。
研究者还在现有捆绑式支架释放系统上进行改良,于支架顶端固定可显影限位环,结合大弯侧限位释放导丝,确保覆膜支架于冠状面、矢状面均契合降主动脉几何结构。
实验结果显示该定位技术可行并且安全,实现了个性化支架的弯曲方向与降主动脉方向一致。
不过研究者也指出,还有待今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来进一步明确安全有效性。
来源:黄树杰,龙安妮,王迁,等. 基于3D 打印技术的个性化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390-39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有抑郁症状,是脑卒中前兆!?
根据《神经病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一些人在脑卒中发病前几年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症状。抑郁症状先于脑卒中发作,并在中风后进一步恶化。研究观察了10797名成年人,平均年龄65岁,在研究开始时没有脑卒中病史。参与者接受了长达12年的随访。在此期间,425人发生脑卒中,与4249名没有脑卒中但在年龄、性别、种族以及其他健康状况方面相似的对照组进行配对。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1:21:19
0000搭桥前,乳内动脉超声物有所值!北大人民医院研究
杨进刚阜外2023-10-03 12:16:50
0001半数随机对照试验与企业有关!美国研究称:指南中A级证据仅8.8%
临床指南的制定基于临床实践证据,随机对照试验(RCT)是最高水平的证据。近期一项研究称,目前ACC/AHA发布的指南中,仅8.8%的建议有多个大规模RCT的支持。研究还发现,几乎半数的A级证据来自药物,这主要是因FDA规定药物在上市前要有高质量的证据。高血压患者脑白质异常是痴呆先兆
根据《高血压》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高血压患者脑部的小血管异常与认知障碍有关,这可能是痴呆的早期征兆。研究人员发现,核磁共振成像中脑室周围白质异常有进展的患者,其认知能力下降风险增加了6倍。我们知道,高血压与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有关,但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大脑中发生了哪些会影响认知功能的细微变化。警惕家族性高胆醇血症:十几岁就可发生心血管意外
阜外心血管医院张沛等分析了14位家族性高胆醇血症患者,发现这些患者均有黄色瘤和(或)腱黄瘤,冠脉病变均累及多支动脉,有10例为左主干病变。所有患者主动脉均成粥样硬化性改变,如主动脉根窦部管壁明显增厚、钙化斑块形成。研究者发现,这些患者小的仅8岁,年龄最大者也不足40岁,12位患者以黄色瘤为首发表现。2例因突发心肌梗死入院,其中1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