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大学者称(辽宁农村地区近5年心梗患者院内死亡率未降低)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者近期发表的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显示,过去5年内,辽宁农村地区的STEMI患者中,接受指南推荐的治疗的患者比例明显升高,但院内死亡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仍无明显改善。
这项研究分为两个样本采集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共纳入607例STEMI患者,第二个阶段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纳入637例患者。
自2010年我国发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指南以来,已经更新了1次。指南落实得如何,需要进行检验。ChinaPEACE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急性心梗救治尽管有所改善,但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尤其偏远农村地区。
过去5年内,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比例从42.34上升到了54.47%,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比例从3.62%增至10.52%,在指南推荐用药和临床检查等方面也均有显著增加,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大约增倍。
来源:Li GX, Zhou B, Qi GX, et al. Current Trends f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ring the Past 5 Years in Rural Areas of China's Liaoning Province: A Multicenter Study. Chin Med J (Engl). 2017 Apr5;130(7):757-766.
遗憾的是,院内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仍未明显降低:2009年6月、2010年6月、2015年1月、2015年12月依次为13.01%、10.2%、13.34%和13.66%。
0000
相关推荐
CSPPT研究最新分析:血压波动增加中风危险,偶发高血压也不能轻易放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学者通过对CSPPT研究2万余高血压患者随访数据分析发现,随诊间收缩压波动是高血压患者首次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而且独立于平均收缩压。研究显示,随诊次数越多,其收缩压波动对之后卒中预测越有价值,不过多于10次,预测价值似乎不太明显;随诊间收缩压波动越大,卒中风险越高。图16次随访间收缩压波动情况五分位数相对应的卒中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8-07 12:11:13
0000体重缓慢增长至超重者,寿命最长!弗明汉心脏研究
一项基于弗明汉心脏研究的新分析表明,体重增加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要看一个人的体重变化轨迹,包括体重开始增加的时间、幅度、持续时间。如果成年早期体重正常、后来逐渐缓慢到超重,但不肥胖者,可能寿命最长。这类人的死亡风险,甚至低于体重指数一直保持不变的人。而在成年早期就已肥胖、此后体重继续增加者,死亡风险最高。研究显示,弗雷明汉心脏研究中,子代居民在变胖的路上,死亡风险比父母更高。鱼油"胜之不武"?对照组选择矿物油促炎 | Circulation研究
该研究显示,对于有心血管病或糖尿病合并一种危险因素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一种高剂量纯ω-3制剂,二十碳五烯酸(EPA),即鱼油,可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此后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阳性结果,但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阴性结果。尽管鱼油制剂在心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领域的作用尚不明确,但已有不少国外指南推荐在一些特殊人群中使用。杨进刚阜外2023-09-27 17:46:56
00002020年,29个发达国家多死亡近百万人,美国最高!BMJ研究
5月19日,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项研究显示,2020年因新冠肺炎大流行,全球29个国家额外死亡了近百万人。研究者指出,在许多国家,额外死亡人数大大超过了实际上报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说明在确定新冠肺炎大流行对死亡的全面影响时,需要评估额外死亡人数,即既要包括新冠肺炎直接导致的死亡,也要考虑因为新冠肺炎大流行由于其他疾病导致的死亡,比如因为医疗服务中断或者经济和社会发生明显改变而导致的死亡。晚饭吃太晚易发胖!随机交叉试验
一般来讲,6~7点是晚饭时间。而对于忙于工作的人来讲,有时顾不上按时吃晚饭,晚饭变夜宵也就习以为常。近期,有研究发现,晚饭变夜宵可引起夜间葡萄糖不耐受,降低脂肪酸氧化和动员,尤其是在早期睡眠者,长此以往会促进肥胖。这是一项随机交叉试验,研究纳入20名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26岁,平均体重指数23.2,习惯于22:00-01:00就寝,睡眠时间也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