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一院学者:急性心梗患者介入后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新指标
临床上有12%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因此而死亡率会增加31.8倍,有无方法更好预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姚亚丽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心梗患者介入后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c)持续降低缓慢(≥100ms)是其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者指出,对心梗患者入院后进行Tpec动态观察,及时发现PCI后Tpec恢复缓慢者,有助于鉴别出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人群,对其采取积极的治疗策略,可能会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Tpec 是不同层心肌细胞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反映,缺血导致该值增大时心室容易出现早后除极、折返,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研究显示,心梗PCI后Tpec≥100 ms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4.2%,而Tpec<100 ms的患者显著较低为9.3%。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PCI后Tpec降低缓慢且呈波动趋势,而未发生者在术后6 h 即降至100 ms以下,呈逐渐下降趋势。图1

进一步分析显示,PCI后Tpec持续高于100 ms 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Tpec的降低有效,可增加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然而β受体阻滞剂能否改善Tpec使患者受益,尚不明确。
该研究共纳入行PCI的STEMI患者494例,并据患者PCI后Tpec是否降至100 ms分为两组,一组33例其Tpec≥100ms,一组421例Tpec<100 ms。其中有94例患者PCI术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心室颤动、心搏骤停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来源:刘吉园,牛小伟,张益铭,等.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前后T波峰末间期的变化过程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 132-13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高危分叉病变应主动“出击”保护边支!JACC介入子刊发表阜外医院窦克非、徐波等CIT-RESOLVE研究
对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主支血管植入支架后边支急性闭塞是严重介入并发症之一,并可导致严重的临床不良事件。但目前国际上仍倾向于推荐传统治疗策略(导丝保护,单支架,必要时双支架)。而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和徐波等在JACC子刊发表的CIT-RESOLVE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边支闭塞高风险分叉病变时,相对于传统治疗策略,主动边支保护策略可减少边支闭塞。杨进刚阜外2023-09-04 12:30:19
0001间歇性禁食,短期减重安全有效!Nature子刊建议
近日,自然子刊一篇文章梳理了间歇性禁食相关文献,并给出了推荐意见。目前,间歇性禁食主要有三种形式(图1):隔日禁食:隔天禁食,禁食时热量摄入限制在0~500卡路里;5:2饮食:每周有两天禁食,五天进食;限时禁食:每日只在规定的时间窗内进食。比如在连续的8小时内摄入食物,而在余16小时内禁食。杨进刚阜外2023-09-24 15:41:52
0000阜外医院李建军等研究发现:约4%初发心梗患者存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早发心梗则高达7%
一提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大多数人认为这种疾病只是存在于极少数人中,离自己很遥远。但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等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心梗患者中,这种疾病的检出率高达3.9%,提示中国人群中这类患者并不少见。这项研究中共纳入1843例初次发作心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冠脉造影。其中48.2%为早发心肌梗死,所谓“早发”即初次发作心梗在男性≤55岁,在女性≤60岁。心衰新四联疗法如何尽快启用?四种方法大比拼!JACC子刊文章
最近,欧美指南共识均建议,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应接受新四联疗法,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β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近期,JACC子刊一篇文章认为,临床上关注起始采用序贯治疗,导致了HFrEF患者治疗不足。应从严格的治疗顺序建议转向更快速地启动治疗。对此,目前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治疗策略: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0:30:53
0000中国健康支出占政府总体支出9.1% | 2020世界卫生统计报告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2020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国数据如下:中国数据预期寿命合计(2016年)76.4岁男士(2016年)75岁女士(2016年)77.9岁健康预期寿命(2016年)68.7岁医疗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或收入>10%的人口比例(2010~2018年)19.7%医疗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或收入>25%的人口比例(2010~2018年)5.4%杨进刚阜外2023-09-07 10:26:03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