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艺芳(心内科医生临床工作的十大误区)
误区六: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ACEI或ARB与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
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应常规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如CHADS2评分),必要时予以抗凝药物治疗。
临床实践是复杂的,哪些做法存在误区?
这种联合治疗方案虽然不是绝对禁忌,但有可能诱发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甚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因此不是特别必要时不需联合使用。
这样做会导致血压短时间内迅速下降,有可能诱发心肌缺血或卒中。
误区七:应用西地兰转复房颤。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误区八:房颤患者不做血栓风险评估,不使用抗凝药物。
误区十:严重冠心病或心衰患者进行强化降糖。
误区九:舒张性心衰患者使用洋地黄。
误区五:老年人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与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洋地黄会降低心室壁的顺应性,可能加重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很多因素可导致T波的改变,如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睡眠障碍、情绪紧张、过度换气、肥胖、电解质紊乱等,心肌缺血只是常见原因之一。若无相关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其他辅助检查证据,仅凭T波低平不能诊断冠心病,更不能作为药物治疗的依据。
误区四:舌下含服硝苯地平降压。
洋地黄类药物只能减慢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但无转复房颤的作用。建议选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等药物转复房颤。
对于已经发生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弊大于利,故应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的目标。
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心律失常,应用普罗帕酮虽然能够减少早搏,但对预后不利,因此存在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不应服用Ic类抗心律失常药,这些患者应该首选β受体阻滞剂。
误区三:心肌梗死或心衰病人服用普罗帕酮。
误区二:无论是否有心绞痛症状,所有冠心病人均服用硝酸酯类药物。
误区一:仅凭心电图T波低平就诊断心肌缺血。
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应将他汀、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以及ACEI作为基础治疗药物,但若无心绞痛症状,无需常规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此类药物只能缓解或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并不能改善预后。
这种联合用药方案对患者并无危害,但降压效果很差,两种药物之间的降压作用不能起到叠加作用。但如果患者合并冠心病或慢性心衰,这种联合治疗方案是合理的。
王辰院士:重视群医学,医防要结合
在医学实践中,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裂痕由来已久,其根源性因素在于两类学科一直并行发展,弱化了对医学生大健康意识的培养,固化了医学生的思维。近些年,国际上提出群医学概念,为弥补这一裂痕提出了思路。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院士等发表述评文章指出,当前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必须通过群医学学科建设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睡不好,易得脂肪肝!广东学者研究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表明,睡眠行为不好,包括晚睡、打鼾、白天打盹超过30分钟等,容易得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校正包括肥胖、人口统计学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用药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内的多个潜在混淆因素后,分析显示,晚睡、打鼾、白天打盹超过30分钟的人,得脂肪肝的风险分别增加37%、59%、17%。炎症水平高,也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开滦研究新发现
天坛医院王拥军和开滦总医院吴寿岭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即使长期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但炎症水平长期较高,也会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研究显示,长期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较高和坏胆固醇较高均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等心脏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在坏胆固醇不高者中,长期炎症指标较高者5年的心脑事件风险增加24%。而且,累积炎症指标越高,心脑事件风险就越高。杨进刚阜外2023-09-06 17:55:040000对于易感儿童,电子游戏可致严重心律失常!澳大利亚研究
近些年来,关于青少年人群“猝死”和“游戏”的新闻总是不绝于耳。近日澳大利亚学者发表的研究表明,电子游戏会促使心律失常易感儿童发生严重甚至致命的心律失常。而这种易感性,之前往往并未被意识到。研究者指出,对于那些玩电子游戏时突然失去意识的青少年,应去看看心脏科医生,因为这可能是严重心脏病首现的蛛丝马迹。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6:21:060000美研究:生活方式影响动脉硬化,某些增鲜剂或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近日,一项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研究再次证实,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活也会让你的动脉硬化成什么样子。这项研究共对Bogalusa心脏研究中1200余人进行了非目标代谢组学研究。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可分析体内代谢物水平的变化,进而了解吸烟、饮食、污染物等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就是说,研究者用代谢组学研究来拉开这些人动脉硬化发生的方式和时间的“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