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主动脉支架更加个体化?华信医院3D打印动物实验研究
随着老龄化进程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居高不下,主动脉病变“水涨船高”,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也广泛应用,但是临床上使用的支架普遍对血管的几何顺应性较差,进而导致部分病例存在内漏或支架源性新发破口等并发症。
那么,应用3D打印来个个体化主动脉覆膜支架结合改良输送系统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可行否?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峰、黄树杰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研究者将6只实验用猪随机等分为个性化支架组和标准化支架组,获取主动脉 CT 血管造影图像并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及标准化直筒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同时制作相匹配的输送系统并完成支架腔内精准置入。
术后 1 个月造影显示,个性化支架组均无移位及内漏,标准化支架组1只实验猪发生不可纠正的I型内漏。

为明确个性化支架对靶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是否产生影响,研究者还对置入术后降主动脉以及覆膜支架内各部位进行了动态血压测量,结果显示,两组实验猪支架术后主动脉各位置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个性化支架能较好贴覆主动脉管壁,而未造成主动脉缩窄或扭折。
此外,病理结果未见两组实验猪血管内膜损伤。
研究者介绍,该研究通过 3D 打印及可控沉积技术设计制作个性化支架,3D 打印的优势在于覆膜与支架的一体化塑形和融合,并获得了对弯曲血管几何的顺应特性;可控沉积技术可辅助控制 3D 打印喷头的方向及打印厚度,以更高效和精确的制作个性化支架模型。
研究者还在现有捆绑式支架释放系统上进行改良,于支架顶端固定可显影限位环,结合大弯侧限位释放导丝,确保覆膜支架于冠状面、矢状面均契合降主动脉几何结构。
实验结果显示该定位技术可行并且安全,实现了个性化支架的弯曲方向与降主动脉方向一致。
不过研究者也指出,还有待今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来进一步明确安全有效性。
来源:黄树杰,龙安妮,王迁,等. 基于3D 打印技术的个性化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390-39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电风暴优选非选择性β阻滞剂!加拿大声明
近期,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和加拿大心律失常学会就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速和室颤的管理联合发布了一份立场声明文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庆教授对此进行了解读。杨庆介绍,这份声明结合最新研究,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速和室颤的管理作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最新推荐,不过对外科手术后的室速、原发性离子通道病相关室速等未囊括其中。评估和管理:强调使用磁共振和PET杨进刚阜外2023-09-08 13:27:09
0000高强度间歇训练,可缩小斑块!欧洲心脏病预防杂志研究
运动是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基石。近日,欧洲心脏病预防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有助于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高强度间歇训练通常是指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运动,然后进行一段时间的低强度运动或休息。有研究显示,高强度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有氧代谢能力和情绪。Circulation杂志研究称,评估心血管风险不必检测“坏胆固醇”,只需要查总胆固醇和“好胆固醇”!
近日,Circulation在线发表的一项针对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最新数据分析提示,在用血脂指标对无已知心血管病的人群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时,仅检测非空腹状态下的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就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和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载脂蛋白(ApoB、ApoA1)水平并无额外的预测价值。JAMA子刊研究称,健康靠“自我感觉”不靠谱;平时身体贼好,也会突发心脏病或中风
有些人会纳闷,自己平时身体挺好的,很注意饮食,运动规律,也不吸烟,怎么就得了心脏病或中风了呢?近期JAMA子刊一项研究称,自己认为很“健康”,但实际上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儿。研究发现,在认为自己身体极好者中,约10%已有亚临床心血管病,但没有症状。这些人发生心脏病或脑卒中的风险较高。因此,自我感觉和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26:04
0000中国医生猝死报告:平均年龄40岁,四成医生称因缺乏休息无助和无望
近年来,中国医生的猝死不时见诸于报道,医生,难道真的已成为中国的高危职业?中国医生也在杂志上总结了中国医生猝死的情况。2015年,广西学者检索了1996年-2015年医生猝死的情况,结果发现,中国医生猝死集中出现在2008年之后,共29位医生猝死(见附表)。作者称,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医生猝死的学术报告。文章指出,“医生猝死问题令人瞩目,拷问着中国的医疗教育和医院管理。”杨进刚阜外2023-08-10 11:32:1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