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华伟等(CRT还有减少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一生可能只见一次的病例】
“提高CRT 应答率依然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研究者指出。
研究显示,CRT植入1年后,术后6 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10%的患者组即反应组,其复极离散度指标QRS 间期和TpTe 间期较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明显缩短;而术后6个月LVEF改善<10%的患者(无反应组)以上指标无明显变化。
此外,研究也讨论了胺碘酮的应用,研究显示无反应组使用率比例略高,胺碘酮可延长QTc 间期,但对TpTe 间期的影响目前仍存在争议。研究者认为,尚需大规模临床研究进行探索。
该研究共入选86 例CRT 植入患者,根据术后6 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是否较基线水平提高≥10%,均分为分为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研究者主要通过比较术后两组不同时期QRS 间期、校正的QT 间期(QTc 间期)、T 波峰末间期(TpTe 间期)等复极离散度指标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情况。
研究者介绍说,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异常增大是多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基础,也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一项重要指标。而TpTe 间期异常增大可能与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增高相关。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改善慢性心衰的重要手段。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薛聪等研究发现,CRT 心室逆重构可以减小复极离散度,降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风险,改善预后。术后当天的TpTe 间期时限对CRT 术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有预测意义。
而且,在术后1年,反应组室性早搏(PVCs)和室性早搏连发(PVC runs)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无反应组。进一步分析显示,术后24小时内TpTe 间期是CRT 术后心律失常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来源:薛聪, 华伟, 蔡迟, 等.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250-253.
就该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CRT 术后复极离散度的变化可能依赖于逆重构机制,而CRT 植入手术本身并未显著影响复极离散度,可能与双室起搏可以减少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改善复极离散度有关。而且对CRT 应答的患者能得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长期改善。
房颤患者应用达比加群,消融时应增加肝素用量!南京医科大一院研究
射频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的一线治疗策略,然而术中操作会增加围术期血栓形成的风险。目前国内外中心多采用房间隔穿刺前后立即注射首剂负荷剂量肝素,术中结合患者体重和活化凝血时间(ACT)监测结果不间断肝素抗凝的方案,维持ACT在300~350s的有效抗凝状态。但是,这种抗凝策略因未考虑不同术前抗凝药物对基础ACT的影响而存在缺陷。杨进刚阜外2023-09-27 08:46:04
0000工作时体力活动多有害处?两项研究结论不一致
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丹麦十年随访研究发现,即休闲时进行体力活动,可明确预防心血管病和死亡,但工作过程中如果经常进行体力活动,比如走路、搬运、重体力劳动等,会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工作时久坐不动反而没事。这种“体力活动悖论”,一时间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介入治疗心绞痛合并晚期肾病者得不偿失!新英格兰医学杂志ISCEMIA亚组研究
评估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效果的临床试验常规排除了晚期慢性肾病患者。那么对于这类肾功能差但是又有心绞痛的患者,是介入还是保守治疗?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专门针对这类患者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相比于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并不能带来获益。杨进刚阜外2023-09-03 17:06:47
0000SGLT2i和GLP-1RA应被重新定义!Circulation文章呼吁
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心血管和肾脏益处。Circulation发表文章呼吁,这两类药物对心血管和肾脏的益处显著,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降糖作用,鉴于心血管医生处方这类药物尚不足,心血管医生应加强SGLT-2i和GLP-1RA的应用。谁是最危险的胖子?答案出乎你想象
近期美国一项追踪14年的研究公布了答案:是2。这项研究发现,体重正常的胖子,也就是根据体重指数计算在正常范围,但存在啤酒肚的人(向心性肥胖)死亡的风险最高。体重指数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中国人的正常值是24kg/cm2以下,欧美人群是在25kg/cm2以下。作者建议,医生在体检时,应注意测量患者腹部脂肪的分布情况,并测量其腹围。杨进刚阜外2023-07-29 15:20:5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