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心脏杂志(房颤抗凝的十五个要点)
要点6:新型口服抗凝药用于仅合并一种卒中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证据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卒中和出血的风险增加,但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净获益最明显。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即便只合并一种卒中危险因素(性别除外),其卒中风险会极大地增加。因此这类患者可使用口服抗凝药物,但是达比加群和阿派沙班的临床实验数据还相对不充分。
未使用抗凝药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再发血栓性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且这类病人应用抗凝药物后出血的风险会增加。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时潜在脑损伤的风险增加,但是其临床意义和可能的机制未明。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及死亡的风险很高,规范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能显著降低这些风险。
要点1:规范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显著降低卒中和死亡风险
使用维拉帕米的患者其达比加群或依度沙班的剂量应减量,而利伐沙班和阿派沙班则不受影响。应用决奈达隆时禁止使用达比加群,但是可以考虑使用依度沙班30mg。
要点3:未充分抗凝的患者,复律增加5%~7%血栓事件风险
来源:[1]Diener HC, Aisenberg J, Ansell J, et al. Choosing a particular oral anticoagulant and dose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individual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part 1. Eur Heart J, 2016 Feb 4. [Epub ahead of print]
华法林长期使用抗凝效果显著,如需更换为新型口服抗凝药则应全面评估出血风险及可能的并发症,并且要考虑患者本人的意愿。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联合使用口服抗凝药物和阿司匹林并不能减少主要的缺血性事件,甚至不优于单用口服抗凝药物,因此需谨慎使用。
机械瓣膜患者或是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房颤患者不宜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而应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短暂性脑缺血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脑出血后应在第一时间使用抗凝药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轻微卒中后的3天,中等程度卒中后的5~7天或严重卒中后的12~14天应该使用抗凝药物。
该综述一共分为两部分,共十五个要点,临床医生应该牢记。
要点12:有些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非瓣膜性房颤合并CKD(慢性肾脏疾病)III级,肌酐清除率30~49ml/min的患者,宜给予阿派沙班2.5~5 mg 一天两次,利伐沙班15mg 每天一次,或依度沙班30 mg每天一次。
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优于华法林;阿司匹林不应该用于非瓣膜性房颤的卒中二级预防。
要点14: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净获益明显
要点4:机械瓣或瓣膜病性房颤不宜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非瓣膜性病变患者在首次发现房颤的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其发生卒中的风险,及时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用。
与华法林相比,有些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合并高危胃肠道出血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首选方案是阿派沙班5mg一天两次,或达比加群110 mg一天两次;达比加群150mg一天两次、依度沙班60mg一天一次、利伐沙班20mg一天一次可以作为这类病人的二线用药;
年龄≥75岁的患者每天两次使用阿派沙班2.5~5 mg是为首选。达比加群110 mg一天两次,利伐沙班20mg每天一次或依度沙班60 mg每天一次可作为备选方案。
经过谨慎的风险与获益评估以后,如果凝血试验提示新型口服抗凝药和维生素K拮抗剂的抗凝强度低,则可以考虑血管内溶栓。遇到合适的病人,在有效的使用全身抗凝药物的同时,可以考虑施行血栓机械清除术。
要点7:首次发现房颤时应充分考虑卒中风险
应用华法林出现胃肠道出血事件且出血得到控制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尽早重新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年龄大于75岁且反复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增加。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如何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卒中?最近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一篇综述告诉临床医生如何选择口服抗凝药物以有效地预防卒中的发生。
依从性是确保非瓣膜性房颤口服抗凝药有效预防卒中的关键因素,不遵医嘱的患者不宜应用口服抗凝药。
要点15:不遵医嘱的患者不宜应用口服抗凝药
接受血液透析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使用华法林或不用抗凝药物,尤其不宜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肌酐清除率 >95 ml/分的患者不宜使用依度沙班60mg每天一次。
针对有高风险的冠脉病变患者,仍然可以加用阿司匹林。PCI术后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要求“三联治疗”,即口服抗凝药物加双重抗血小板药物。
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则应把握好剂量,使INR值保持在2.0~2.5;也可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对于合并有外周血管病变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选择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原则与合并稳定型冠心病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一致。
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禁用抗凝药物,因为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实验室检查能评估抗凝药物所致的颅内出血风险。实验室检查能评估抗凝药物所致的颅内出血风险。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施行射频消融术时,华法林是标准的口服抗凝药物,也可连续使用达比加群、阿派沙班、利伐沙班等,也可间断使用华法林并肝素桥接过渡。
临床医生应该深入了解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患者及其家人知晓抗凝药物对预防脑卒中重要性,从而最终增强病人的依从性。
要点13: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需要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
要点5:华法林更换为新型口服抗凝药时应评估出血风险和并发症
对于一个月之内未能充分使用抗凝药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施行复律则血栓性事件的风险增加5%~7%。
要点11:卒中/TIA后应尽快启用抗凝药物
要点9: 阿司匹林不该用于非瓣膜性房颤卒中二级预防
维生素K拮抗剂能显著降低血栓性事件,且出血风险低。
要点 8: 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互作用少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非瓣膜性房颤既是卒中的高危因素也是抗凝药物易发生出血性事件的高危因素,大部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至少部分通过肾脏代谢,因此需要调整剂量抑或是避免使用。
要点10: 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禁用抗凝药物
单独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对于非瓣膜性房颤和稳定的冠心病而言是合理的;
要点2: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可单独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合并有二尖瓣、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反流以及主动脉瓣狭窄的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或维生素K拮抗剂相对而言是安全有效的。
[2] Diener HC, Aisenberg J, Ansell J, et al. Choosing a particular oral anticoagulant and dose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individual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part 2. Eur Heart J, 2016 Feb 4. [Epub ahead of print]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会影响维生素K拮抗剂的生物活性和代谢等,但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较少发生相互作用。
维生素K拮抗剂依然是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复律时常规应用的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也是安全并且独具优势的,但是依然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美国心脏协会声明:心肺复苏是生活必备技能
美国心脏协会(AHA)近日发表声明指出,改善心肺复苏培训,能救助更多生命。AHA希望,到2020年,心脏骤停生存率,以及第一目击者及时反应率都能翻倍提升。这份声明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改进环节,包括掌握和熟练心肺复苏,复训周期更短且更频密,不同环境模仿“现实世界”的培训等。现实总是残酷的:当前每年有35万人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但存活率却低于12%。在北京国际机场,每年都有10人以上猝死。杨进刚阜外2023-08-17 13:15:470000安贞医院杜杰等Circulation发文称,新标记物有助区分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
急性主动脉夹层如未及时诊治,死亡率高达30%~50%,因此尽早诊断很重要,但是如何与急性心梗、肺栓塞这些突发性剧烈胸痛很好区分?在急诊时CT和磁共振成像缺乏情况下,D-二聚体可对区分主动脉夹层和急性心梗助一臂之力,但却还是对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傻傻分不清。有无更好的办法?睡前刷手机易抑郁!中国科大学者解密
既往有研究发现,经常值夜班的人比白日工作的人容易抑郁,还有研究发现睡前经常刷手机也容易抑郁,为什么?近日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学院学者进行的研究揭示了这个秘密。这项研究在小鼠中进行的,研究者每晚将小鼠暴露在蓝光下两个小时,这样持续了3周,结果小鼠“抑郁”了。这里小鼠情绪低落定义为面对作为奖励的糖不“努力”,也甚少在可逃脱时尽力逃脱。杨进刚阜外2023-09-05 16:15:350000导管消融心包填塞发生率千分之二,应尽早识别并心包穿刺引流
王祖禄、孙鸣宇等发表研究显示,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患者并发心包填塞发生率0.2%。研究纳入12959例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患者,并发心包填塞30例(0.2%),29例(96.7%)为在导管室诊断的早发心包填塞,1例(3.3%)为术后1小时发生的延迟心包填塞。其中房颤消融2409例,发生心包填塞19例(0.8%),房颤相关的心包填塞占63.3%(19/30)。近期新冠感染后STEMI,预后已接近未感染者!JACC英国研究
一项来自英国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提示,在新冠疫情第一波流行期间,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血栓负荷更重,梗死面积更大,心脏骤停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而到第三波疫情时,新冠病毒阳性和阴性的STEMI患者,预后再无明显差别,而与早期的新冠病毒阳性患者有显著差别。杨进刚阜外2023-10-03 15:35:0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