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郑哲启动MISSION(1的思考,移动医疗是改善依从性的,好药方)
另外,郑哲等对智能手机APP、智能手环等干预方式等较为看好,因为这些技术更为经济、形象、便捷、针对性更强。不过目前尚缺乏针对APP等作为干预方式的研究。此外,也更方便医患之间交流、互动,并有助于减轻医院、医生、患者的负担。
一项纳入20项此类研究的系统综述,发现65%的研究取得较好效果,余者阴性结果主要集中在针对正常人群的预防性用药中。而且,有多项研究显示,接受干预的患者,不仅治疗依从性提高,而且还感受到人文的温度,认为被重视、被关怀、被鼓励。
[2] 饶辰飞, 孙骋, 郑哲. “移动医疗”对慢性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效果:现况与挑战.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98-100.
就我国而言,七成多国人在使用智能手机,而且患者教育也相对薄弱,长期药物治疗率可能更低,较为适宜应用移动医疗来改善当前状况。
该研究的亮点是阜外医院的外科团队设计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综合干预措施,用微信管理搭桥医生二级预防行为。
阜外医院外科为何要启动该研究? 郑哲和饶辰飞等在本刊发表的一项综述揭示了幕后玄机。
来源:
但是,要想很好挖掘移动医疗的潜在巨大价值,郑哲等指出需要设计一套针对此类研究的新型研究体系。“路漫漫兮修远兮,仍将上下而求索”,也许在不远的将来,移动医疗就像微信一样渗透到健康领域的每个角落了。
其中,20项研究中有13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6项在发达国家进行,4项关于艾滋病的干预研究在非洲和印度进行,85%的研究是在2009-2012年进行的,干预方式包括短信、短信自动交互系统、语音交互系统等,内容以提醒、鼓励为主。
[1]Rao C, Du J, Li Xi, et al.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a Randomized Cluster Trial to Improve Guideline-Adherence of Secondary Preventive Drugs Prescription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China: MISSION-1 Study, American Heart Journal(2016), doi: 10.1016/j.ahj.2016.01.014.
前不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哲教授牵头开展的MISSION-1研究方法学文章由American Heart Journal在线发表。
【一生可能只见一次的病例】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到底什么是移动医疗?2011年8月美国国立卫生院特别为此召开了会议,并做了专门的定义:就是人们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的健康状态监测或健康结局改善行动,比如无线诊断或者临床决策支持。这里的移动设备,除了手机,还包括近年来火爆的各种穿戴式设备。这次会议还描绘了移动医疗的广阔前景。
郑哲等认为,借助移动医疗(mHealth)的力量,可更好地改善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事实上,21世纪以来,已有全球多组研究者开始致力于移动通讯平台上的治疗依从性干预工具开发,并设计各种类型的临床运用研究来验证此类工具的效能。
虽然移动医疗这么好但也很年轻,目前就其改善依从性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由于技术发展快、水平参差不齐,现有研究仍存在样本量、研究设计等方面的不足。
健康饮食七个新概念:病从口入!早餐和晚餐、吃饭顺序有讲究
俗话说,病从口入。中国疾病负担报告显示【点击下载全文】:包括高盐饮食、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在内的饮食风险因素是影响我国人群健康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不讲究食物质量,固然有害健康,但即使是一样的食物,不注意“吃”的细节问题,也会吃出不一样的健康。1健康饮食可养生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4:22:040000中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质量评价标准出台:30天死亡率是结局指标
在中国,高血压患者很庞大达2.7亿,由此主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和检出率也呈“水涨船高”。为了能够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国家医疗卫生支出的利用效率,2017年,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就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承担国家级心血管病专业质控工作,并就此成立了委员会,来开展全国性心血管病相关专业的质量控制工作。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家工作组就是其中一支专业队伍。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5:29:590000大动脉炎累及冠脉,搭桥或介入未优于药物!阜外医院乔树宾等研究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血管炎,主要影响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冠脉受累在大动脉炎中并不少见。根据先前的研究,根据尸检和临床诊断,10~20%冠脉受累。冠脉受累可显著增加大动脉炎患者的死亡率,然而,对于冠脉受累的大动脉炎患者,治疗策略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外科血管重建,但目前还未达成共识。中国50万人群调查,每天多次排便者,患结直肠癌风险增加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者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50余万人平均随访10年的数据发现,每天排便多次者,未来5年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研究者提醒,异常增加的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应该在自我健康管理和结直肠癌早期筛检的实践工作中加以重视。研究者指出,一般认为便秘会使粪便中的毒素在结直肠中长期聚集,从而更容易导致结直肠癌。但包括本研究在内的多数前瞻性研究都不支持这个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