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杨杰孚:ESC强调急性心衰要“及时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很要命,而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力衰竭委员会、欧洲急诊学会等联合制定的《急性心力衰竭入院前及院内早期管理的建议》实用性较强。且看卫生部北杨杰孚教授和王华医生的解析。
该建议讲究“及时治疗”的理念,尤为重视院前处理。具体管理流程见图1。

院前获益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
(1)尽早进行无创监测,包括血氧、血压、呼吸频率及连续心电监测,在急救车上就进行。
(2)给氧治疗:血氧饱和度<90% 时给予常规氧疗。
(3)呼吸窘迫者: 给予无创通气。
(4)药物治疗: 根据血压和(或)淤血程度决定应用血管扩张剂和(或)利尿剂。
(5)尽快转运至最近的医疗机构。
(6)一旦进入急诊科/CCU/ICU,立即开始体检、临床评估及治疗。
急性心衰的实验室检查
这些检查包括:
(1)对于所有急性呼吸困难或者怀疑急性心衰的患者,均需检查血浆钠尿肽水平(BNP、NT-proBNP 或 MR-proANP)以鉴别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最好是床旁快速检测法,并在出院前复查。
(2)应立即完成下列检测:肌钙蛋白、血尿素氮( 或尿素)、肌酐、电解质、血糖和血常规。
(3)疑似急性肺栓塞需D-二聚体检测。
(4)应通过静脉血气分析可检测pH值和CO2,判断是否存在呼吸或代谢酸中毒。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则不需常规动脉血气检查。
早期静脉应用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
(1)所有急性心衰患者均可静脉给予20~40 mg 呋塞米作为初始治疗。静脉使用襻利尿剂为最常用的急性心衰治疗措施,能有效减轻淤血状态。
(2)存在高容量负荷时,静脉使用利尿剂的剂量与急性心衰的分型有关,新发心衰或无利尿剂维持治疗者,静脉呋塞米40 mg;长期口服利尿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呋塞米静脉注射首次剂量至少应等同于口服剂量。
(3)收缩压正常或轻度升高(≥ 110 mmHg)时,可静脉给予血管扩张剂作为初始的对症治疗,亦可选择舌下给予硝酸酯类药物。
其他用药
心衰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时,指南推荐可静脉给予强心苷类药物快速控制心室率。此外,β阻滞剂亦可作为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控制心室率的一线药物。
急性心衰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阿片类药物。此外拟交感神经药物或缩血管药物在急性心衰患者(心原性休克除外)中作用有限。
对慢性心衰失代偿急性加重的患者,应尽量继续使用循证医学推荐的药物,并根据病情进行调整或停药。如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衰患者中可继续使用,但存在心原性休克时停用。
对于新发心衰患者,在血液动力学稳定后,应给与能改善心衰预后的药物。
来源:杨杰孚,王华.2015 年《HFA/ESC/EuSEM/SAEM急性心力衰竭入院前及院内早期管理的建议》解读.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6-7.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
该专刊对国内外一年来24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甚至刚刚公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也在其中。
高危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不劣于新型抗凝药!PRAGUE-17研究4年随访结果
11月5日,JACC发表的PRAGUE-17研究4年随访结果表明,在高危房颤患者中,左心耳封堵在预防主要不良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事件方面不劣于新型口服抗凝药,同时可显著降低非手术相关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这个4年随访结果与PRAGUE-17研究前期公布的20个月初步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左心耳封堵术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有缺血证据 肌钙蛋白升高五倍以上!欧洲冠脉介入围术期心梗定义
在临床实践中,很多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会出现围术期心肌损伤或梗死,而这些PCI相关并发症可能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有关。因此,需要准确诊断PCI围术期心肌损伤或梗死,来指导进一步的治疗。5月3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脏细胞生物学工作组联合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协会(EAPCI)发表共识文件,对于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围术期心肌损伤,提出了新的定义。杨进刚阜外2023-09-16 13:41:15
0000厦门学者称,尼可地尔联合替格瑞洛,可预防介入术后无复流
心梗后安支架后,发生无复流不是好事,而且一旦发生便很难逆转,有没有预防的好办法?厦门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罗助荣、吴媛媛等进行的研究“有戏”。研究表明,对于心梗介入患者,术中冠状动脉内单次使用尼可地尔持续静滴至术后24h联合替格瑞洛可明显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而且很安全。贵州省人民医院学者破解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后血小板骤降谜团
贵州省人民医院刘晓桥等研究表明,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仅见于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其中封堵器两端的高压力差是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组的患者没有出现血小板重度降低,以及机体器官出血时间。而动脉导管未闭组患者有7.74%出现血小板计数重度降低,3.87%出现机体器官出血,且仅发生在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澳大利亚研究称:二尖瓣脱垂有致命危险
很多发生心脏骤停的人,常无原因可查。不过近期澳大利亚学者发现,一向似乎“安分守己”的二尖瓣脱垂却与心脏骤停密切相关。二尖瓣脱垂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差不多全球每1000人中就有12例,而且很多时候都不引起症状或需要治疗。而研究者通过对7600余项研究进行分析发现,12%没有明确病因的心脏骤停者存在二尖瓣脱垂。也意味着二尖瓣脱垂患者的心脏骤停发生率为1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