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预防(大多数中国人,不见棺材不落泪)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前任主席Michel Komajda教授指出,要想有效地预防卒中,必须改善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尽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循环杂志》社
追究中国卒中患者中高血压合并率高的原因,Tang指出,高盐饮食可能是最大的罪魁。中国心脏联盟主席、中国烟草控制协会主席胡大一教授也表示,“在中国,吸烟和食盐摄入目前未得到控制。我们迫切需要在公共场所禁烟,减少加工食物中的食盐含量。”
在第2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召开首日,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Meilian Tang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3/4(75.5%)的中国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者超过一半(53.5%),约1/3(33.2%)的患者吸烟,37.3%合并糖尿病。
来源:ESC官方网站
研究显示,大约3/4(75.2%)的卒中患者合并≥2个危险因素,合并≥3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占43.0%。
大多数时候,中国人“不见棺材不落泪”。卒中复发似乎更易引起患者对危险因素的关注:在卒中复发的患者中,高血压知晓率升高至83.0%,糖尿病知晓率升高至70.2%,知晓LDL-C水平升高者增至16.1%。不过,即便是在这类患者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治疗率和控制率也还是很低。
半数(54.4%)糖尿病患者知道自己患糖尿病,而知道自己LDL-C水平升高的人只有9.1%。
在合并高血压的卒中患者中,尽管七成人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但接受降压治疗且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患者只有两成。
这项研究从我国25个省的41家医院入选了20 570例急性卒中住院患者,其中15 329例是首次卒中发作。患者的平均年龄63岁,64%是男性患者。
Tang表示,国人需要减少饮食中的食盐含量,戒烟、增加体力活动、饮酒要适量,医生则要帮助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
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Tang指出,卒中是中国的首要死因,也是残疾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均亟需大幅改善,这样才能减少死亡和残疾。
日本研究:6分钟步行距离可预测心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的学者研究发现,6分钟步行距离可用于筛查心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研究显示,那些发生术后认知障碍的患者的术前6分钟步行距离为400米,而未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者的术前6分钟步行距离为450米。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得出,6钟步行距离和长ICU停留时间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6分钟步行距离每增加50米,则术后认知障碍发生风险降低20%。【ACC 2018】两种降压药物或增死亡风险,血压波动大注意调整药物
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学术年会上,美国Clements等报告,使用α受体阻滞剂和中枢性α-2受体激动剂降压治疗的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从而可能会增加死亡风险。作者建议,这两种药物不应用于降压治疗。α受体阻滞剂,主要包括多沙唑嗪和哌唑嗪,可扩张血管。α-2受体激动剂,如甲基多巴,是中枢降压药物,针对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从而减少血管收缩。杨进刚阜外2023-08-15 09:50:40
0000JACC文章称,抗凝是“心脏肿瘤学”的基础部分,血栓高危癌症患者应抗凝
近期,JACC发表文章称,抗凝策略是“心脏肿瘤学”的基础组成部分。文章指出,活动性癌症患者血栓风险高,这类患者只要出血风险不高,应积极使用抗凝药物治疗。以下文章总结的癌症患者抗凝治疗的十大要点:1、活动性癌症患者发生动静脉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均增加,这是因为癌症可致血流减慢或停滞、内皮功能受损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49:42
00012016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全球约二成过早死亡与不健康饮食有关,仅次于吸烟
近日,Lancet杂志公布了2016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的系列结果。研究表明,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吃得不健康,全球大约1/5的死亡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研究显示,全球72.3%的死亡与非传染性疾病相关。不健康饮食是早死的第二大高危因素,仅次于吸烟。JACC文章阐述七大营养争议:鸡蛋尽量少吃,抗氧化保健品证据不足,水果优于蔬果汁
近年来,关于该不该吃鸡蛋、植物油、抗氧化食物或保健品等对心血管有益还是有害,众说纷纭。近期,美国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AndrewM.Freeman等在JACC发文,梳理并解答了时下热门的心血管营养争议问题。1、鸡蛋尽量少吃,还有贝壳类杨进刚阜外2023-08-07 08:08:0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