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表研究结果大多数是错的(热门领域,功利性强,不严格的研究问题大)
发文章的功利性越强,结果越可能是错误的
有些因素,比如吸烟对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其相对危险度为3〜20,这样就容易得出准确的结论。还有些因素的真实效应非常小,就容易得出假阳性结论。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虽然利益冲突非常普遍,但引起偏见的并不只是利益冲突。他指出,有些研究看似独立,比如在大学里开展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是为了医生晋升职称所用,这种情况下发表的研究,也可能歪曲了科学研究。
越热门的研究领域,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比较容易理解。
他说,“某一领域中,涉及经济及其他利益越多,偏见越深,研究结果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小。”
他在10年前发表的文章中说,“一个研究领域越热门,参与的科学团队越多,研究结果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小。”
设计越不严格的研究,结果越可能是错误的
他批评说,一些研究同时设定了好几个观察终点,最后结果发现,有的终点结果好,有的不好,那作者就想,我就只写终点好的那个指标吧。
某一领域中,效应越小,结果越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以死亡为结果的研究,正确结果的可能性就比采用量表评价精神分裂症的结果要可靠。
作者也认为,“100%确定问题的真相是不可能的。纯粹的'金’标准并不存在。但大规模研究或小偏倚的Meta分析是比较有力的证据,因为它更接近于未知的'金’标准。”
他指出,这也是人们一直尽力使研究方法和报告标准化的原因。遵循共同的标准,能够提高正确结果的比例。
去肾交感神经术似乎就有点儿像这种情况。
这不正是批评中国吗?
转载请标明: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
因为当多个小组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且正在获得大量的试验数据时,在此激烈的竞争中,时间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每个小组都可能将追求和传播最令人瞩目的“阳性”结果作为自己首要任务。
例如,营养对于癌症或心血管病的影响其相对危险度小于1.05,那么,这些研究就有可能是“乌托邦式的努力”,作者指出。
研究规模越小,或同时观察多个变量的研究,结果越可能是错误的
来源:Ioannidis JP. Why most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 are false. PLoS Med, 2005,2:e124.
“在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中,错误结果可能占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这一评论如同霰弹,无论临床试验、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还是时髦的分子学研究,都无一幸免中枪。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John P. A. Ioannidis在10年前发出的这一声音,如今听来还是那么刺耳,但对于目前的科研不啻为一场冷静的及时雨。
瑞典31万人研究称,要想长寿,身体素质就得好
瑞典一项在健康人群中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心肺健康研究发现,无论年龄、性别和基础健康水平如何,体力活动越多,心肺功能越好,寿命就越长。研究者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爬楼梯,多走路,骑骑自行车就足够有益于健康了。这项研究纳入316,137名18-74岁的成年人,他们于1995年至2015年在瑞典进行了第一次职业健康筛查。生命在于运动! Lancet子刊分析称,运动每年可防390万过早死亡!
经常去运动,对一部分人而言可能懒得动,对另一部分可能是没时间动,但不论如何,约1/3国人缺乏体力活动。而近日发表在Lancet子刊的一项研究再现“生命在于运动”:加强体力活动,每年全球可至少避免390万人早死。世卫组织和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建议,一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的剧烈运动,或等同于上述活动量的运动。北京老年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疾病联合诊疗中心开展ATP治疗分叉病变临床研究
7月22日,北京老年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疾病联合诊疗中心获批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扬帆计划”的临床创新项目在京启动,这也是该诊疗中心的一次“大举动”。项目将开展前瞻性、多中心、观察登记研究,研究目的是评价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ATP)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项目牵头人为该诊疗中心的杨清教授。杨进刚阜外2023-08-02 13:02:06
0000城市居民患精神疾病风险高
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42亿人)生活在城市。预计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050年,全球人口的68%将生活在城市地区。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城市生活对身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包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然而,最近的发现是,城市生活也会对精神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他们发现,城市居民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城市以外的人高20%。诊治冠脉夹层,要用对武器!北大人民医院刘健等综述
近期,北大人民医院刘健、郭萌发表综述指出,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腔内影像学检查在自发性冠脉夹层的确诊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作者指出,临床高度怀疑自发性冠脉夹层时,应尽早进行冠脉造影。但在4种类型自发性冠脉夹层中,除1型外均有漏诊和误诊可能。因此,非1型患者均建议进一步行冠脉腔内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