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32

脉诊的发展历程(一)

健康号2023-05-12 15:24:330

现代医学有规范化培训,中医也照葫芦画瓢搞培训,只不过所有的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等都是依照西医来,很多人都认为中医不同于西医,是不能批量生产的,但是,现实中往往还是一刀切,因为政策是这样的。

脉法失传的原因多数是因为不方便,古代人的衣着以及社会礼教等,现代如果这么操作也会有诸多不便,就像西医的全身体格检查一样,人们实际情况下也很少去做。

这也是为什么好多人说好的中医在民间,因为很多人用药或者治疗都很大胆,当然也有更大的风险。

《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难经》以寸口为“脉之大会”, 又是“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可以“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并进而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

在诊脉的部位上最早是 “三部九侯法"、是从头到脚的特定动脉搏动处,也记载的有“人迎寸口诊法"、“寸口诊法”。通过这些波动来反映人体三焦的气血运行情况。

三部九侯法是极为详尽的诊脉方法,切脉部位有上(头部)、中(手部)、下(足部)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共九候。

今天回病房,规范化培训的医生有好多,先前因为疫情耽误的实习都要补回来,以至于需要做课题的学生也耗在办公室,都要人满为患了,学医不论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不能因为中医是国粹,中医已经几千年了,中医很神奇等一些理由就搪塞过去,如果要做学问还是应该认真一些。

还有一种说法是,好的中医都在发掘古籍,弘扬古人智慧,现代医学恰恰相反,正在日新月异地研究新的药物、新的理论。

脉是能自行跳动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跳动,中医认为是气血的运行,就好比心脏的跳动,中医认为是宗气之主,所以气是中医的最基础概念。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的,因为牵涉到脉诊是怎么来的,诊脉不是一下子就完善了,只有搞清楚了诊脉的前世今生才能真正被人们接受。

《黄帝内经》记载了很多种脉象,也有一些讨论脉象的专论,这本中医的奠基之作就像是一本论文集,所以汇集了很多种不同的理论,“平人气象论”、“脉要精微论"、“三部九侯论"等。

上部。天候按两额动脉;人候按耳前动脉;地候按两颊动脉。中部。天候按手太阴经以候肺;人候按手少阴经以候心;地候按手阳明经以候胸中之气。下部。天候按足厥阴经以候肝;人候按足太阴经以候脾胃;地候按足少阴经以候肾。

为什么如此详尽的脉法却几乎失传了,而且现代也很少人再去使用了,就像《灵枢》中记载的“九针”,逐渐的也失传了,现代也有很多人在恢复古针法,也在根据文献制作对应的针具,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只不过临床中用起来还是有限制。

诊脉独取寸口逐渐成为主流,今天依然如此,也叫三指禅,三指定乾坤,都是对脉诊的一些说法。

“独取寸口”是在《内经》寸口诊法基础上发展起来,沿用至今,足见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传言《难经》的作者是扁鹊,也被认为是脉诊之祖,并没有严格的论证。

带学生查房后给患者诊脉,学生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又问了一句很经典的问题,诊脉的位置是桡动脉,每个人都差不多的,怎么能通过血管的跳动知道患者的身体情况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