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20

从阴火论治一例反复头晕失眠焦虑3年案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8-01 02:29:580

阴火的生成是脾胃内伤热病的标志,也是脾胃内伤热病的病机关键之所在。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医方剂名。

他舌像有个特点,舌红少苔,脉是沉细,我从阴火,脾阴虚来考虑,从温阳调脾阴升阳为主,整个方子看起来很杂乱,但是效果很快就出来了,经过有15次复诊,目前基本恢复了生活,本案记录的是12月30日才开始记得。

本方选黄连、黄芩泻火,是因为长夏为湿土主令,脾胃亏虚,运化失常,湿邪内生,与火相兼而成湿热阻滞,故以芩连清热燥湿。

李东垣创制的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这一治法的代表方剂。

柴胡一两五钱(45g),甘草(炙)、黄芪、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晒干,锉碎,炒)、羌活各一两(30g),升麻八钱(24g),人参、黄芩各七钱(21g),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 (15g)、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出自《脾胃论》卷上,具有补脾升阳泻火之功效。

【阴火的产生】

脾胃运化水谷生成精微充养元气。

01.11舌红少苔,脉沉细,头晕基本不晕,耳朵出风减轻,疲劳好转,精神精力好转,守上方加龙骨45g,磁石30g,菖蒲15g,远志15g。

方中黄芪健脾大补元气为君;

他将阴火用于中医,其含义离文学之含义不会太远的,我们应从当时文学含义的角度去探讨阴火是指什么?

对于阴火是什么?

黄芩、黄连、石膏散火,清热燥湿。全方共奏甘温补脾益气,升发阳气,清泻阴火之功。

中医界有争议。

首先,阴火是文学之词,李东垣是儒子,精通文学,不可能不知其意。

反复头晕3年,加重7天。

现在头晕明显的减轻,能入睡,有梦,无口干口苦,纳可,心烦减轻明显,依然有耳朵出风,疲倦时加重,舌前红少苔,脉沉细。

我们再结合《脾胃论》阐述的内容,可知阴火是指血中之火,是脾胃内伤产生的血中之火。

阳气陷入血中而来,因为“诸阳气根于血”。

另一方面阴火起于下焦,上乘土位,表现为心火。

人参、炙甘草甘温益气、苍术健脾祛湿为臣;

诸药合用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右关脉缓弱,或弦、或浮数者。

老中医开过很多方子,我自己以前也开过,苓桂术甘汤,二陈汤,泽泻饮,升陷汤等,效果也不好。

佐以柴胡、升麻引胃中清气上行;

患者在广西区内反复的就诊,住院,治疗效果不明显。

2022.06.05今天是我写日记的第1374天。

2021.12.30男,78岁

若脾胃虚则元气衰,元气衰则阳气下陷,由于“诸阳气根于阴血中”,所以阳气下陷的时候,阳气陷入阴血中,变成伏于阴血中之火,伏于阴血中之火即是阴火。

原来诊断为中风、头晕,焦虑。

至今未见发作,能入睡,头不晕,耳朵出风已经明显减轻。

主治饮食损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阴火形成的主要机制是:

02.18,能入睡已经明显改善,头晕已,耳朵出风基本好,大便黏,脉弦细,舌红少苔,守上方加仙鹤草45g。

阴火在脾胃内伤热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荣血大亏,又助长阴火,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诗曰“阴火煮玉泉,喷薄涨岩幽”,其中阴火,是伏于地下之火。那么在中医里,阴火应该是伏于血中之火,此火从何而来?

故治疗需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补肺气、滋荣血。

其次要机制是:阴火伤荣血,荣血大亏;

羌活为风药,能散能升,助升、柴升发清阳;

中气不足,脾胃之气下流,一方面谷气不得升浮,心肺失养;

阴火是伏于血中之火,只清热凉血不行,因为阳气还往血中陷入,清热凉血犹如扬汤止沸一样,唯有升阳气是治本之法。

01.24,能入睡,头晕基本消失,耳朵出风基本减,疲劳已,大便稀,精神好,舌脉同前,守上方5剂。

也就是说,脾胃内伤所导致的热病,其“热”生于内,这个内生的“热”,就是阴火所生的。

干姜10g,炙甘草15g,太子参15g,茯苓30g,肉桂6g,白术30g,乌梅30g,麦冬30g,百合30g,山药30g,扁豆衣10g,陈皮15g,盐泽泻20g,净山楂15g,麦芽15g,莲子15g,钩藤10g,炒附片10g先煮60分钟,防风15g,羌活10g,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患者主要的症状就是,失眠,耳朵出风,头晕/眩晕,他总是说,林主任,你好好的帮我研究,我现在一个老头子,太难受了,我相信你可以找到方法的。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