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20

利城老师(我在病房用经方)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27 11:23:480

生姜10g

大枣10g

四、林某,女,65岁,咳嗽一个月,少痰,咳痰不利,口干口苦,头项疼痛,汗出,乏力,脉弦,舌质红,有瘀斑,苔黄。

炙甘草10g

大枣10g

黄芩12g

生姜10g

黄芩12g

一、陈某,女,59岁,全身散在皮疹2个月,从双脸颊开始,向全身漫延,为暗红色丘疹,瘙痒,服用中药、西药抗过敏效果不佳,伴口苦,口干,时有头晕,右手指麻木,夜寐差,纳一般,二便正常,舌体胖,舌质淡,苔中腻,稍黄,脉沉弱。

六、邹某,男,57岁,尿频、尿急、尿失禁,双下肢乏力、麻木,口干,纳可,大便可,脉沉细,舌淡红,苔白厚。

考虑肾阳亏虚,膀胱气化不利,拟真武汤加减:

麻黄8g 桂枝10g 干姜4g

茯苓10g

半夏10g

干姜6

党参10g 半夏10g

加茯苓,取苓甘五味姜辛汤意。

柴胡24g 黄芩10g 半夏10g 茯苓15g

甘草6g 大枣10g

执三剂。

因为现在的人痰湿体质的比较多,所以在临床上,见到很多头晕的病人,蛮多有水湿内停的,我常用苓桂术甘汤。

我是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的,现在叫中医药大学。在山西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内对伤寒论的重视还是不够的,当时在校园中,李可的名气并不大,但是李可在南方很火。有一年,是有亲瞻李可的机会的,当时山西省有一个中医高级人才研修班在学校举办,当时也请到李可来作讲座的,我知道后,都没有去听他的讲座,举这个例子说明当时对伤寒的重视不够。

服一剂后,两颊已不潮红,皮疹消退十之八九,服三剂后,皮疹就痊愈了。

大枣10

白术10g 苍术10g 枳壳10g 丹参20g

茯苓30

考虑为太阴病,拟理中丸:

桂枝8g

五、莫某某,女,60岁,头晕2天,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无耳鸣,无恶寒发热,无出汗,口干口苦,不欲饮,胸闷,纳少,有气从胸口上冲头部症状,无腹痛腹胀,二便可,睡眠可,舌暗红,苔白腻微黄,左脉弦细,右脉沉细。

石膏60g

生姜6g

柴胡18g

那时候重点学习的是《中医内科学》,当时去附属医院见习,见那里的老师大多用的还是中内上的方的。当时我们在课堂上讲的是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讲的是脾气虚啊、肺气虚啊,都不说太阳病、少阳病。当时我认为《伤寒论》和《黄帝内经》,都是基础性的东西,不能快速运用于临床,需要在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后再去看,而临床的初期,应该遵循《中医内科学》里的辩证方法,这样易学易会。

患者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纳少、口干口苦、左脉弦细,考虑为少阳病,口干口苦、不欲饮,纳少,气上冲,苔白腻微黄,考虑太阴水饮内停,郁而化热,方拟小柴胡汤加石膏、苓桂术甘汤:

执2剂而愈。

坚持做一件事情,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的,是需要很大的毅力的,很庆幸我能加入佳明老师的学习社,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能坚持到现在,然后慢慢的把所学的经方运用在病房中,也体会到经方的疗效,比我以前运用中药的疗效提高很多,反过来促使我更坚定的走经方这样的中医之路。下面我就举几个我在病房中运用经方的例子。

炙甘草10g

细辛3g

进3剂,四肢及躯干皮疹已消退,但双脸颊皮疹未能消退,两颊肤色潮红,瘙痒,口干口苦,考虑为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故拟小柴胡汤加石膏以清胃经之热,拟方如下:

作者:林利城 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

桔梗10g

二诊,患者诉药后瘙痒减轻,上半身皮疹明显消退,但下半身皮疹未见消退,头不晕,舌苔渐退,脉仍沉弱。考虑气机仍未通畅,加陈皮10g,川芎10g,香附10g,以加强疏理气机之力。

三剂后患者诉小便已正常,守方再进三剂。

白芍30

党参10g

白术12g

柴胡24g

毕业后,在病房中,因为用西医西药的比较多,就逐渐被西化了,也是因为自己所学的辩证方法,在临床上效果也没有那么明显,因而用中药也成了一个模式,缺少深思熟虑,也经常守方,而不怎么变方。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会反省,我的中医梦去哪了?然后又认真了几天,然后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执3剂而症消。

这个患者是我的一个病人的陪护,她的皮疹也蛮久了,也找皮肤科医师看过,也在我查房的时候问过我,我也是建议用一些抗过敏的药膏和口服药,效果也不好,后来有一天她就叫我帮她开中药,也没想到就治好了。

熟附子10

二、刘某,男,52岁,发热恶寒咳痰3天,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痰白,易咳,纳少,口不干不苦,二便可,舌质稍红,苔白腻,脉浮滑。

咳嗽,头项疼痛,汗出,考虑为太阳中风,口干口苦,脉弦,考虑为少阳病,口干、舌质红、苔黄,考虑阳明病,总辨为三阳合病,拟柴胡桂枝汤合石膏、桔梗。

患者口苦,口干,头晕,考虑少阳病,而舌象考虑是太阴病水湿内停的表现,是少阳太阴合病,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畅,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故成丘疹,手指麻木、疹色暗红,皆是气滞血瘀之象,故用小柴胡汤合苓、术、丹参加减。

执3剂

三、陈某,男,35岁,脘胀,纳少,便稀,日一1-2次,受凉则腹泻,小便可。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白,脉滑而力弱。

在学习中医的路上,如果仅仅是一个人,没有老师的指引和督促,没有同道的鼓励和陪伴,是比较难坚持的下来了。正好去年下半年,佳明老师和他的规培学员们组建了一个中医经典学习社,我知道后,立马就参加进去了,我们一起学伤寒、用经方,每周二晚上讨论伤寒论条文,每周四下午进行中医经典教学查房,每个晚上写一篇文章记录我的中医人生。

患者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脉浮,考虑为太阳表实证,咳嗽痰多,苔白腻,脉滑,考虑为太阴病水饮内停,总为太阳太阴合病,故拟小青龙汤:

石膏30g

柴胡15g

党参15g 炒白术12g 干姜8g 炙甘草10g

半夏10g

厚朴10g

炒白术12

半夏10g 炙甘草6g 白芍8g 五味子5g

执2剂而愈。

茯苓40g

石膏40g

桂枝10g

桂枝10

黄芩12g

地肤子10g 蛇床子10g

执三剂而愈。

白芍10g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