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15

林利城(记录,我的中医人生,5月份)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27 10:58:400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历节病的一个重要方子,后世多用来治疗风湿热痹,连教科书也都是这么教我们的,就因为方中用了白芍,白芍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作用。

刘某,男,52岁,发热恶寒咳痰3天,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痰白,易咳,纳少,口不干不苦,二便可,舌质稍红,苔白腻,脉浮滑。

作者:林利城

2.烦躁不安,面部潮红;

李某,女,52岁,5月12日初诊,发热、恶寒7天,7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最高体温37.8度,自服感冒药效果不佳,现症见:发热、恶寒,均较轻,头痛,右肩、左膝疼痛,双手麻,无汗,口不苦,口干欲饮,咳嗽、少许粘痰,咽微痛,纳少,腹胀,二便可,舌质红,苔黄,脉沉弱。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6日

我的中医人生(103)

我的中医人生(94)

患者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考虑为太阳表实证,咳嗽痰多,苔白腻,脉滑,考虑为太阴病水饮内停,故拟小青龙汤: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22日

薏仁30g

党参10g

葛根20

细辛3g

山药20

考虑为阳明腑实证,燥热内结,薰蒸皮肤而成风团,患者为壮年男性,用大承气汤导热下行,自拟方如下:

口干烦渴,身热汗多,不恶寒,反恶热。面赤,舌质鲜红少津,无苔,脉洪大。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30日

方某,男,72岁,反复头晕2年,再发2天,头晕,口苦,口不干,困乏思睡,腰痛,纳可,二便可,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弱。

枳实15g

石膏40

党参15

《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并没有清热的作用,本方用其除血痹、止痛的作用,而且纵观本方,较大量的温热药,再合上一个知母就能转成一剂清热剂?恐怕力量不够吧,所以我认为本方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的,而不是用于治疗风湿热痹的。本方在六经中当归于少阴表证的范畴。

白芍10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31日

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大枣、甘草、人参、生姜

《金匮要略》

这是答案相近,也有答案差得很远的!

芒硝5

我的中医人生(89)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执一剂

原文如下:

林利城记录:我的中医人生(4月份)

执3剂而症消。

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均属心阳虚证,但病情有轻重之分。桂枝甘草汤证以心悸、欲得按为主,属心阳虚之轻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症见心神浮越之烦躁,心阳虚损较重;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出现惊狂、卧起不安之象,心阳损伤更重,以致达到了亡阳的程度。

芒硝9克(冲),甘草3克,桂枝6克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甘草6g

陈某,男,66岁,4月17日初诊,发热2天,无恶寒、汗出、咳痰、流涕,气紧,口干口苦,欲饮,纳少,大便两日未行,平素正常,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厚,脉弦细。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23日

党参12

大枣10g

黄芩10

党参12

明天就是护士节了,今晚我值班,恰逢潘阿姨代表父母送来鲜花与水果,祝我们节日快乐!闲聊几句,她依然关心我的婚姻。她的父亲潘爷爷,当年在我们科反复住了几年,我和医院的救护车去旧一中宿舍接送了几次,后来他还是走了,他走后,他的爱人,赵婆婆,很和善的人,我还去家中随访了两三次,记得她每次来看病拿药的时候,总是问:林医师,结婚了没有?什么时候请我喝喜酒啊?每年的护士节,她都会带着鲜花水果来看望我们。如果医患关系都能像这样,那该多好啊,病人信赖我们医护人员,而我们又侍他们如朋友、如亲人,不要有那么多的防备和猜忌,那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

干姜4

我的中医人生(85)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24日

原书作者答案:

桃仁10g

今日学习竹叶石膏汤: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10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0日

我的中医人生(112)

半夏10

【病史】1960年10月某日于田间劳动后,自觉身热头痛,周身不适,入夜尤甚。次日,某医院按感冒论治,后改服中药,反复汗出,而热势不减。十余日后,忽感下肢痿弱无力,难以移步,遂来就诊。按阳明经证论治,一诊而痊愈

我的中医人生(110)

我的中医人生(107)

【辨证】诊断为急性荨麻疹。

竹叶石膏汤证多见于发热性疾患的恢复期、日射病、糖尿病、口腔炎、神经衰弱、老人肺炎、肌萎缩、支气管炎等病程中。

3.脉数弱,舌苔少。

连服3剂,风团消失而愈。

半夏10

——吐血、咯血、皮下出血、衄血等出血性疾患多见本方证。

今天看一个简单的医案

生姜10g

服3剂,大便通,日3次稀便,胃脘憋胀除,头晕大减,血压150/100mmHg,脉上关上滑。上方略事加减,再服9剂,诸症消失,血压130/90mmHg,追访二年无复发。

陈皮10

刘景祺医案

大黄10g 甘草10g

3.口渴、多汗,或低热;

今天,又买了很多黑芝麻糊和麦片,准备留着在医院值班的时候,就冲一包,也不用吃饭了。

今日看《经方实验录》

茯苓20 桂枝10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29日

5月3日问诊,实习医生小李,男,20岁,微信告之外感后身起皮疹,现无发热恶寒,皮疹有热感,口干口苦,大便偏干,两日一次,较臭,小便可。自用抗组氨、激素等药效果欠佳。

今天看到橘皮竹茹汤,书中讲本方用于胃虚呃逆、呕哕咳逆者,那么它与旋覆代赭汤怎么鉴别使用呢。

高热痿嬖一案

执2剂

黄连一两(5g)黄芩一两(5g)大黄二两(10g)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独活10g

桔梗10

3剂。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我的中医人生(93)

作者林利城

【辨证】印象:眩晕。辨证:阳明腑实,胃热上蒸。

我的中医人生(92)

我的中医人生(97)

生姜10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

加茯苓,取苓甘五味姜辛汤意。

五味子5

【辨证】患者来诊时,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所谓“四大”俱备。脉洪大为阳明内热炽盛,热邪扰于内则作烦,热盛耗津则口大渴。加以患者面赤、舌红、口燥,皆为病邪在里,阳明热盛之象。

两方同用大枣、甘草、人参、生姜以健脾和胃,一个用陈皮、竹茹,另一个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后者降逆力强,前者用竹茹可清热,对胃虚有热者更适合,当然是热轻者,热重者就要用到竹叶石膏汤了。

我现在立志钻研中医,重新研习中医经典,发现要看的书太多太多,就算是把家里书架上买的书看个遍,也要花不少时间,更何况是深研进去。《伤寒论》、《针灸》、《神经内科学》,哪一门要深研进去,至少要几年的时间,工作上,还有医疗文书、医患之间的沟通,都要花不少心思,还有家庭。处理这些,需要更多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埋头苦干,我需要更多个深夜去静思!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4日

炒白术12

这种情况,我会告诉她你是焦虑症,做了那么多检查了,脑啊心脏啊都没有什么问题。治疗上给予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并建议患者带病工作、带病生活,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我还会建议她们去接近大自然,把自己放在大自然中,就会觉得自己很渺小,会为大自然的广阔所感染,心胸自然就开阔起来,就不会为自己心中的那点事纠结,病就会逐渐好转。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亲近大自然,这样就不会那么浮躁了。

黄芩10

迷茫了几年,如今才真正醒悟,似乎有点晚,但已是万幸!

生姜10

林利成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月份)

中医对外感表证的辨证论治:六经辨证主“太阳”,卫气营血辨证主“卫分”,脏腑辨证主“肺卫”。辨证体系不同,外感表证的归类说法亦有所别。但这仅是表面的称谓而已,其内涵本质是一致的,即外邪侵袭肌表,营卫功能失调。那么,六经辨证太阳主论表证的机理,即病机的基础是什么呢?主要从脏腑与经络理解,太阳之腑,与肾同居下焦,互为表里,主持气化,其阳气与肌表之卫气相通,故《内经》称“卫出下焦”。

患者口干口苦、脉弦细,考虑为少阳病,发热、便秘、口干欲饮、苔白厚,考虑为阳明病,患者气喘,加麻黄以平喘,拟方小柴胡汤加大黄、麻杏石甘汤:

我的中医人生(88)

白芍8

【辨证】瘀滞日久,郁而化热。经云:“血实者宜决之”。

大枣10g

大枣10

柴胡24

1.吐血、衄血或出血倾向;

今天早上和同事说到伤寒论中有什么好的方子化肺里的痰湿,我想推荐的就是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药组成: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细辛、干姜温中逐饮;五味子性酸温,益气止咳,并敛细辛、干姜的辛散,三者联用善治寒饮咳嗽。茯苓、甘草益气化痰祛饮。此方用于治太阴里寒的痰饮咳而胸满者。

王某,男,52岁,1976年9月就诊。头晕头痛血压高已两年。胃脘憋胀,纳呆,夜间和饭后脘胀较剧,经常服西药,血压稍降,停药后则血压复升,曾服天麻钩藤饮和镇肝息风汤等疗效不著。血压190/120mmHg,大便二日一次,稍干。舌苔黄,脉上关上滑。

我的中医人生(109)

炙甘草10g

张某某,女,24岁。四川郫县红光乡,农民。

今夜斟酌,此病应为三阳合病,本病因外感而起,皮疹有热感,正合《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也是为什么经治疗后少阳阳明热邪已清,而皮疹仍在的原因,是因太阳之邪未去,本病应当拟桂枝麻黄各半汤合大柴胡汤为佳。

自拟小承气汤,既清阳明积热,还能理气消胀:

炙甘草10

麻黄6

患者发热恶寒,咳嗽,身疼痛,无汗,考虑伤寒表实证,用葛根汤,患者口干欲饮、咽痛、纳少,痰粘难咳,大便干,考虑为少阳阳明病,拟小柴胡加石膏汤。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20日

药后经来紫黑,所下瘀块甚多,腹部不痛,烦热亦松。用四物汤加味调理,月经从此正常。

麻黄8

黄连证中舌质舌苔一项有特异性,称之为“黄连舌”。“黄连舌”的出现对考虑应用黄连及黄连类方的意义比较大。一般来说,舌质淡白、质胖嫩、或苔白滑、白腻均为虚寒证,与黄连证的性质相反。此外,舌质虽红,但质胖嫩者,属气虚或阳虚,黄连仍非所宜。故可以认为黄连舌是必见证。

我的中医人生(95)

【按语】眩晕见便干、胃胀、纳呆、舌苔黄、脉关上滑,为胃中燥热结聚,阳明浊热挟厥阴风木上壅头窍所致。治以泻下阳明燥热为主,兼以凉肝息风。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我也早过了而立之年了,也有了家庭和小孩,时间过得很快,仿佛不久前我才刚刚毕业,踌躇满志,准备大展身手,我有时走在路上,看见那些在打太极、跳广场舞的退休的叔叔阿姨们,我就想,突然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他们队伍中的一员,然后感慨时光的流逝!

党参12g

洪某,男,66岁,右上臂疼痛2月余,活动时疼痛,曾予针灸、贴敷、外用药酒等,效果不佳。今予浮针治疗,进针后予扫散配合再灌注活动,2分钟后疼痛减半,约4分后操作完毕,诉疼痛基本消失,拔针后留置软管。浮针操作在皮下,全程几无疼痛,对身体无损伤,治疗疼痛疾病效果好。

讥某某,女。痛经数月,医治无效。经前三日少腹拒按作胀,痛如针刺之状,月讯先期而至,经色紫暗量少,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形瘦无力,舌边紫,苔薄黄。脉带涩象。

黄连证当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黄芩12g

范中林医案

【论治】治以清热利湿通腑,佐以疏风,投茵陈蒿汤加味:茵陈60克,栀子9克,大黄12克,荆芥4克,防风4克。

大黄8

枳实15

第100天,坚持心中的信念!

柴胡24g

患者口干烦渴,身热汗多,不恶寒,反恶热。面赤,脉洪大,这是典型的白虎汤证,舌质鲜红少津,无苔,是伤津的表现,故拟白虎加人参汤:

【处方】调胃承气汤加减:大黄12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代赭石12克,钩藤24克。

炙甘草6

黄柏10g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

厚朴10

黄连证

石膏40

生姜10

芒硝4

我的中医人生(111)

【诊治】蒸蒸发热已十余日。几天前,突然下肢痿软,步履维艰,甚至难以站立。

2017年5月9日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1日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日

桂枝加桂汤和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都是治疗气逆上冲上的常用方,它们是有区别的,桂枝加桂汤主治下焦寒气上冲心胸之奔豚证,苓桂枣甘汤是主治下焦水气上冲而未至于心胸,而苓桂术甘汤是主治中焦水气上冲心胸。后两者水气上冲到什么地方可能不用太在意,重点是上冲的起始部位,一个是在下焦,一个是在中焦。

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大枣、甘草、人参、生姜

原文:

黄芩10g

我的中医人生(87)

桂枝4g

执2剂

执2剂

大枣10

我的中医人生(84)

生川军三钱 芒硝三钱 枳实四钱 厚朴一钱

我的中医人生(90)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26日

起初以芝麻糊代餐,是为了减肥。工作后,总是处于一种偏胖的状态,身体摄入的能量总是过剩。听佳明老师说,这就是轻断食。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饿,但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状态,内心也更加平静。食欲,也是人的欲望之一,当你能够挡住食物的诱惑,你的内心也会变得平和。一日三餐,只要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供给,什么食物都是一样的。慢慢地,大餐对自己的诱惑就减少了,当然不是说不吃大餐,不尝美食,只是没有那种迫切要获得的心理,有就吃,没有也无所谓。看待别的东西的心态也随着改变。不是人生没有追求,而是追求应该追求的东西,减少那些不必要的需求,人也就容易被满足!

2剂

1.烦躁不安,或心悸、或失眠、或神志不清;

陈某,女,50岁,5月18日就诊,腹胀,纳少,胃脘有气上冲,头晕,时有头痛,恶心,便稀,每日1-2次,时有后背冷痛,舌质淡红,舌体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

此系阳明高热不退,肺胃津气两伤,以致筋骨失养成痿。法宜泄热润燥,补气生津,以大剂白虎人参汤加味主之。

作者:林利城

因头痛、干呕,就简单地对应《伤寒论》条文,选用了吴茱萸汤,而致病情加重,细辨后改为大承气汤而愈。说明我们学习伤寒论,切记不能简单地方症对应,而应该是方证对应,一定是症状背后的病机与方对应;症状相同,病机不同也不能用,病机相同,即使症状不同也是可以用的。

桂枝10

陈某,男,35岁,脘胀,纳少,便稀,日一1-2次,受凉则腹泻,小便可。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白,脉滑而力弱。

麻黄6g

【处方】知母60克,生石膏120克,生甘草15克,粳米30克,北沙参60克,竹茹30克,灯心草1克为引。二剂

我的中医人生(102)

2017年5月2日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9日

2017年5月25日

服本方后约三小时,即下,所下非燥矢,盖水浊也,而恙乃悉除,不须再诊。

薏苡仁30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21日

麻黄8

知母12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27日

像梁阿姨这样的病人现在是越来越多,病人有很多的症状,在基层医院,会因为某个症状被怀疑为相应部位的疾病而检查、治疗,但是往往效果不佳。病人往往因为身体不适而暂停工作,甚至是家务也不做了,每天侍在家里胡思乱想,越想越焦躁,身体越难受。

连服两剂,一剂热势衰,二剂高热退,渐能独自行走。遂停药,嘱其注意调养,旬日痊愈。

半夏10

我的中医人生(82)

3.舌质红或暗红,质坚老,舌苔黄腻,舌面较干。(黄连舌)

党参12 干姜8

我的中医人生(105)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6日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7条: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喘。

头晕,口苦,考虑为少阳病,思睡,脉沉弱,考虑为少阴病,方选小柴胡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生姜10g

炙甘草10

我的中医人生(98)

大黄10

太阳之经,一与督脉并行,布于背部,背为表之阳域,故《内经》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所以,《灵枢·营卫生会》明确指出“太阳主外”。这也是所谓的太阳主肤表、统营卫的生理病理基础。须知,六经为病,均可通过经络与体表息息相关,均可有“表证”,但比较而言,太阳与表的关系更为密切,故只有太阳可称之为“主外”。正因为如此,通常我们说的“表证”即指太阳病而言。

今日看一病案,用的是竹皮大丸方,这个方子一点印象都没有,一查,原来是金匮要略里的方子,书中原文: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方中组成有: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方用桂枝、甘草解太阳之表,竹茹、石膏、白薇清阳明里热以解烦乱,此方是太阳阳明两解表里之剂。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柴胡15

我的中医人生(86)

患者口干口苦、纳少、脉弦,考虑为少阳病,双膝疼痛、双下肢乏力、沉重、舌质红、苔黄腻,考虑为湿热下注之阳明病,方以小柴胡汤加四妙散加减,拟方如下:

2.心下痞、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我的中医人生(99)

炙甘草10

大枣10

个人练习处方:

牛膝12g

刘某,男,54岁,5月9日初诊,双膝关节疼痛半年,曾拍片示骨性关节炎,双下肢乏力,沉重,口干口苦,二便可,纳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杏仁10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28日

柴胡24g

林某某,男,30岁,1988年10月21日初诊。全身起疙瘩瘙痒近三天。三天前,全身不明原因起疙瘩,此起彼伏,曾用抗组织胺药治疗未能控制,伴口苦,尿赤,便秘。查体见躯干及四肢有蚕豆大的红色风团,压之褪色,密集成片。苔黄腻,脉滑数。

炒白术12

半夏10g

半夏10

山茱萸40

黄连《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连“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并置于上品药之列。中共12方使用了黄连,如黄连配黄芩、半夏等的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干呕、心烦不安的“痞证”;配半夏、瓜蒌的小陷胸汤,治心下按之痛,脉浮滑的“结胸”;配黄芩、阿胶等的黄连阿胶汤,治心中烦、不得卧的“少阴病”;配桂枝等的黄连汤治腹痛、欲呕不呕;尚有配白头翁治痢,配大黄、黄芩止衄等。唐代的《外台秘要》中也有许多黄连的验方,如黄连解毒汤配黄芩、黄柏、山栀治热盛谵语、吐血衄血;配地黄、石膏治消渴(糖尿病)。后世尚有治痢的香连丸、止呕的连苏饮、治胁痛的左金丸、治心烦失眠的交泰丸等,均属黄连类方。

沙参15

1.形体羸瘦,气短音微,精神萎靡;

桂枝10

范中林辨析答案:

泻心汤是清热泻火止血剂,首见于《金匮要略》,原文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吐血衄血,为上半身的出血。如何理解“心气不足”?后世许多医家认为是传抄之误,《千金方》作“心气不定”。心气与精神有关;不定是变动无常。心气不定,应该有精神不安、烦躁,以及心慌心悸等表现。方中黄连、黄芩同用可以除心下痞,当有上腹部的不适感,或疼痛,或嘈杂。大黄是泻下药,也是止血药。古代有将军丸一方,用单味大黄酒拌蒸晒后为末制丸,据明代名医龚廷贤说“治吐血不止如神”。大黄与黄连、黄芩相配,止血作用更强,清代名医陈修园说:“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泻心汤证如下:

吴茱萸6

半夏10

周丹医案

条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方为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加竹叶、半夏、麦门冬而成。本方是一张发热性疾患恢复期的调理方。与白虎汤证相比,本方证的热象已弱,一般无高热、神昏等证,故不用知母。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相比,本方证津液不足的程度比较严重,故表现为形体羸瘦,舌红少苔而口干舌燥、干咳等。麦门冬主治“羸瘦短气”(《神农本草经》)及“虚痨客热,口干燥渴”(《名医别录》),与人参同用,对恢复体力、改善津液不足的状态,有较好的效果。半夏是止呕药,针对“气逆欲吐”而设,以药测证,本方证当有恶心、干呕等。

甘草6

我的中医人生(108)

我的中医人生(96)

执一剂

炙甘草10

2017年5月5日

厚朴15

苍术10g

细辛3

口干口苦、大便干,考虑为少阳阳明合病,拟大柴胡汤原方,两剂后,今日微信告之,口干口苦症状消失,大便正常,皮疹减轻,但仍痒,今日加入玄参、地肤子、蛇床子凉血止痒,嘱再服一剂。

2017年5月4日

执3剂,日1剂,水煎服

半夏10g

若华(曹颖甫之女)忽病头痛,干呕。服吴茱萸汤,痛益甚,眠则稍轻,坐则满头剧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则益不可忍,身无热,脉微弱,但恶见火光,口中燥。

执2剂

竹叶二把(15g)石膏一斤(30g)半夏半升(10g)人参二两(10g)麦门冬一升(30g)甘草二两(10g)粳米半升(30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语】瘀血内停,挟有郁热,以致月经先期,表现为少腹刺痛、拒按等一派瘀滞现象。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用桃核承气汤下其瘀热,多年痛经得以速愈。

【论治】泻热通便。

原书作者周丹辨治:

2017年5月8日

【按语】湿热内存,外发肌肤而致,故伴有口苦、便秘、溲赤、苔黄腻、脉滑数,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并加荆芥、防风以增祛风之力。

桃仁12克,大黄9克(后下)

厚朴10g

附子10g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考虑为太阴病,脾阳亏虚,寒饮内停,水冷上冲,拟方理中丸 苓桂术甘汤 吴茱萸汤:

石膏35

炙甘草10g

考虑为太阴病,拟理中丸: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气逆欲吐,或干咳,或气喘,或干呕,或呃逆;

石膏60

或问:患者阳明证高热仅一、二十日,何以突然致痿?因其阳旺邪盛,津液大伤,致使筋弛不收。同时,足阳明胃之津液亏耗,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脾之大络络予肺,自不足以濡润手太阴肺,正如《素问·痿论篇》所谓:“肺热叶焦,发为痿躄”。阳明经证热盛伤津,《伤寒论》提出以白虎加入参汤主之。本例重用石膏,清阳明独盛之热;佐知母之苦寒而凉润,既清炽盛之邪热,又复亏耗之真阴;用北沙参,取其养胃生津之功;加竹茹,增强除胃热止烦渴之效。再以灯芯草少许,引上部郁热下行。

大枣10

我的中医人生(83)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2日

我的中医人生(91)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8日

党参12

不类阳明腑实证状。盖病不专系肠中,而所重在脑,此张隐庵所谓阳明悍热之气上循入脑之证也。按即西医所谓脑膜炎之类。及其身无热、脉微弱之时,而急下之,所谓釜底抽薪也。若身有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论治,晚矣。

黄芩12

作者:林利城

泻心汤

原文:

我的中医人生(104)

我的中医人生(100)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3日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5日

我的中医人生(106) 作者:林利城

【方剂】用桃核承气汤逐瘀通经。

今日老同学告之,感冒3日,在私人诊所输液治疗,效果不佳,现有发热,恶寒,汗出,口干口苦,咽痛,欲饮水,纳少,二便可,睡眠可。

考虑下焦蓄血症,自拟方:

竹叶石膏汤证如下:

2017年5月7日

干姜8

现代研究,《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源于《汤液本草》,而《汤液本草》又源于《神农本草经》,所以我们要借助《神农本草经》去解读《伤寒杂病论》,本经中对芍药的认识可不同于后世

我的中医人生(101)

柴胡18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7日

作者:林利城

每次走进梁阿姨的病房,梁阿姨都会着急地问我:“林医生,我为什么会头晕、头麻、舌麻……我真的是焦虑症?真的不是其他的什么严重的病吗?你见过别的人焦虑症也是这样子的吗?”

大黄10g

3.心下痞,便秘。

白芍10

茯苓10

执2剂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3日

作者林利城

原作者答案:

患者发热、恶寒、汗出,考虑为太阳表虚证,口苦、咽痛、纳少,考虑为少阳病,口干欲饮考虑为阳明病,总为三阳合病,故拟柴胡桂枝汤加石膏。

昨天讲了少阴表证的一个方子桂枝芍药知母汤,其实少阴表证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子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但这两个方子的运用是不同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多用于周身多关节疼痛之少阴病,以疼痛为主,恶寒症状较轻;而麻黄附子细辛汤多用于恶寒、脉沉细为主的少阴病,以恶寒为主,疼痛症状较轻微。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