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57

陈小芳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月份)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27 04:42:430

我的中医人生(38)

三月三快到了,说起这个只有广西才有的假日福利,内心还是有点小自豪的。说到三月三,有唱山歌,有踏青,有各种文化展等庆祝活动。想起小时候常吃的“垃圾米乙”,那时候尽管要上学,迟到还挨做值日,但还是一大早跟小伙伴们一起去村头村尾摘各种草药,有白背叶啊,牛古大力啊,鸡屎藤啊,田基黄啊……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的。年龄稍长的小伙伴会认出草药,我们年纪小的就负责爬树摘叶子,专挑打有露水的,一扯一大把,差不多了就放家里,中午放学就能吃到绿油油的“垃圾米乙”糖水了,虽说是卖相不大好的一块块,但叶子的清香可是很多甜品比不上的。多是清热燥湿的草药,吃了肠道很舒服。而且春月南方湿气重,易受风寒疫悷之气,吃点“垃圾米乙”可芳香燥湿,使身体轻便头目清利。

予柴胡桂枝干姜汤 当归芍药散加减

茯苓20g 薏苡仁30g 全瓜蒌10g

陈皮10g 黄芩10g

陈小芳 2017年03月25日

沙参6克 玉竹6克 山楂6克。

今天看了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过度抢救无异于对亲人的“凌迟”。讲的是琼瑶奶奶说若病危就不抢救,不进重症监护室,不插胃管等,放弃抢救措施,不要变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卧床老人。这个生死观确实引起很多话题,出于人道主义,不该放弃生命,但若病人要求就另当别论,可这也给犯罪留了一个缺口。这个月送走了一个“脑梗塞”卧床多年的老爷子,老伴虽唠叨但却不离不弃,儿子也放弃了工作,两人轮流照顾,为治病欠了几万块的外债。有时查房我见他们吃的饭里肉都没一块,就是白米饭配着点青菜。卧床的阿公除了有生命征其他就没什么生命活动了。有时候想其实阿公走了对他们这个家庭也是解脱。生命有来有往,世事变化无常。如果放弃是为了更好的开始,那么也是可以考虑的。朋友的爸爸得了“结肠癌”在手术,术中大出血病情较重。我们在感叹美好年华的同时也在面临着不懂哪天会到的意外。愿安好!

陈小芳 2017年03月09日

甘草10克 桂枝10克 龙骨30克 牡蛎30克

我的中医人生(43)

我的中医人生(36)

大枣10克 紫苑4克 冬花4克

陈小芳 2017年03月03日

柴胡20克 黄芩15克 法夏10克

陈小芳 2017年03月01日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我的中医人生(48)

我的中医人生(35)

我的中医人生(28)

陈小芳 2017年03月07日

生姜10克 党参20克 大枣15克

陈小芳 2017年03月10日

俗话说:汤药不足尽病。的确,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生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散而攻之,较服芍龙为有力;穴位贴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等作用。有个朋友说通过穴位贴敷调理了脾胃,以前常泄泻的她贴了(神阙、关元、天枢)后泄泻明显好转了。以前也给很多人做过三伏贴和三九贴,有的还是贴了三四年的忠实粉丝,贴敷的魅力还是很大的!平人常贴(定喘、心俞、脾俞、胃俞、肾俞等)。其实,医之疗疾,不止汤药,可针,可灸,可烫熨,可按摩,可贴敷等。但用之效果不佳时常弃之,这时需要考虑药物用对了吗?选穴是否正确?病人是否不忌饮食不避风寒等。

陈小芳 2017年03月14日

我的中医人生(51)

我的中医人生(33)

半夏20克

党参20克 大枣10克 龙骨30克

春分到了,天气变暖和了许多。春分,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自今天后昼夜等长,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有“春分调和半阴阳,花开游园情志畅。晚睡早起散步敞,和胃防感挂香囊。养颜梳头节室房,调和阴阳第一桩”。春季应肝,应保持情志舒畅,不喜不怒,不恐不惊,使肝木调达;既是春发之令,疫戾之气也易升发,阳未足而湿难化,注意防流感,顾护阳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和为贵,以平为期”。使脏腑、气血、精气保持在平衡状态。此外,应注意顾护脾胃,春分时肝气旺,易乘克脾土,雨水渐多,易致腹胀、腹泻等,注意健脾祛湿。

昨天植树节,在蚂蚁森林上种了一棵梭梭树,听说会被慈善机构认领种到阿拉善沙漠上。万物有灵,在这灵动的春天它应该会茁壮成长吧。不过万物真的有灵么?是不是生物学上说的“灵长类的具有思想会思考的人类”才有“灵”?疾病有没有“灵”呢?一石一草一浮云有没有“灵”呢?“灵”又是什么?《黄帝内经》中: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我觉得这就是人体的“灵”了,可以调节精神状态,调摄机体对外界的适应性等。那么如果人体的“灵”出了问题,会不会被疾病占领,成了疾病的“灵”呢?我们用药处方是不是可以使疾病的“灵”向善,向我们希望的地方出去?以前听过很多一味本草治一种病的,觉得有点夸大又有点神奇。这可能是有是病就有是药,能到达病所,能通病之“灵”,驱邪外出。那么弄懂中药就很有必要了。了解疾病的发展转归,想往哪个方向去也是要学习的一个方向。

陈小芳 2017年03月08日

经常吃橘子,今日看书,了解到橘子一身皆是宝。①橘皮苦温辛,能燥湿,辛能行气,又名陈皮,放得越陈久,气味就越缓和,是理气化痰的妙药。陈皮化痰,一是健脾,杜绝生痰之源。二是顺气,治痰先治气。②橘核,苦温,以核通核,善入肝经。肝经下络阴器,上布胸胁。橘核行气质沉,善于理气散结止痛。可治睾丸肿痛,乳房结块,疝气等。③橘络,苦燥行气,通络化痰止咳,用于胸中经络气不顺,痰邪阻滞。善于通络顺气,能化人皮里膜外的痰饮水湿瘀血停留,且可疏肝。颇有以形通形的意思。

《伤寒论》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柴胡12g 煅龙骨20g 黄连6g

柴胡30克 桂枝20克 干姜10克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病人以不寐来诊,但见口干,口苦,心烦,属少阳证,予小柴胡原方和解少阳,加桂枝温通阴阳,引阳入阴(患者夜半易醒),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陈小芳 2017年03月12日

陈小芳 2017年03月21日

陈小芳 2017年03月15日

我的中医人生(47)

陈小芳 2017年03月05日

我的中医人生(49)

林师提到:芍药,在《本经》中是“除血痹”的作用。我了解了下,血痹,“卧而风吹之”,指感受风邪,气血不足,而发肢体麻木,皮肤潮红之象。芍药怎么如此神效?我们平常理解,芍药酸敛,酸甘养阴。桂枝汤中,芍药负责分离邪正,桂枝负责赶邪外出,分工合作。血为阴,芍药迫阴凝,顾阳气,桂枝为阳,邪从表出,可迫而不泻。芍药有“破阴痍,顾阳气,破阴寒来布阳气”的说法。芍药甘草汤也是常用的方子,《伤寒论》中就有用芍药甘草汤破阴回阳,使阴阳沟通,缓解两胫拘急的例子。那么阴不达阳所致的疼痛,都可考虑用芍药甘草汤来加味。

杏仁4克

我的中医人生(27)

我的中医人生(30)

陈小芳 2017年03月16日

陈小芳 2017年03月11日

人与自然是相对应的。古人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发现草木不断向上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再释放氧气到大气中。在人体,与我们主升发、主疏泄的肝气多么相似!这种清气上升的运动,古人又叫做“木气”。人体的能量不停地向上生发,上濡头面和四肢百骸。每一天朝阳冉冉升起,能量蓄势待发,这个很符合“木气”的特性,所以早晨对应“木气”;太阳东升西落,东方也属“木气”;中山公园那抽穗的木棉、扁桃、垂柳此刻亦属“木气”;在药物,属辛散的上升的药物属“木气”,所以可用辛散之柴胡、香附类助肝气调畅,行气解郁。

我的中医人生(44)

半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宽中消痞,下气散结。因性味辛温而燥,故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血证及热痰粘稠等证当忌用。反乌头。本品一般炮制后入药。白矾、姜汁制为姜半夏,白矾、甘草制为法半夏,明矾制为清半夏。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和胃,清半夏偏于燥湿化痰。此外又有竹沥半夏、杏仁半夏等,因不常用故不赘述。脾湿不能运化,湿盛痰多,肺失肃降。痰阻气逆而上,则见喘息,咳嗽、胸闷腕痞等可用之。《珍珠囊》: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

《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讲了桂枝汤的本证,姜建国教授说:《伤寒论》都是本证变证连续出现的,理解本证很重要。太阳中风,卫强营弱,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条文中除了提到头痛、发热、恶风的太阳中风表现外,还强调了汗出,汗出即营弱的表现,可与35条“恶风无汗”的麻黄汤证相鉴别。那么用桂枝汤是否就一定要具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症状呢?我个人理解为,并非全部悉具,但见一症,因“卫强”所致病的,因“营弱”所致病的,因“表不解”出现的“冲逆”的,如外感后发热,出汗,头痛,怕冷,不寐等,都可以用桂枝汤。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他们周末驱车去山里摘水果,有个同事晕车下车就吐,头晕恶心,车上是开着空调的。到了山里他就就地取材,折了山里的桂枝给晕车的同事嚼服,呕吐症状明显好转了。这是用桂枝取其“降逆”作用也可,法太阳中风也可,感受风寒,胃失和降,呕吐汗出,可予桂枝汤解表散风处理。

陈小芳 2017年03月04日

茯苓5克

甘草10克 干姜10克 川椒10克

我的中医人生(50)

陈小芳 2017年03月24日

学习《伤寒论》第17条,喜嗜饮酒的人,体内湿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予桂枝汤解表引动内湿,湿邪上犯故呕。这里提到了特殊人群的用药问题,也是前段时间学习的“体质辨证”的体现。中医思维里也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根据病人体质来处方遣药,符合“因人制宜”的原则。如老人,桂枝用量宜减,以免汗出过多而伤正;而素体阳虚之人,恐独用桂枝汤解表效果不佳,还需考虑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附子汤等。“胖人多痰湿,瘦人多火”“小儿纯阴纯阳之体,易化热化火”……这些都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可在看病用药时对病人多长个“心眼”,看看其体质如何。

我的中医人生(40)

太阳病作喘者,一般我们常是外寒内饮则小青龙汤,今太阳中风营弱卫虚,风气袭入与肺卫之气相搏故作喘,仍是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太阳中风证在,仍以桂枝汤为主方,酌加厚朴、杏仁下气降逆为用。这也提醒我们抓主证的时候,可要看到兼证,可酌加辅佐药。如少阳病枢机不利的不寐除用柴胡方外,还可视情况予养心安神、醒脾开窍的药物。

我的中医人生(55)

我的中医人生(34)

桂枝汤可谓是伤寒论的名方,该怎么用好值得好好学习。昨日学习了,今日总结如下:①注意有无汗出。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桂枝汤证是一个太阳表虚证,属卫强营弱,故有小汗出,且病人被发热、恶风寒等其他症状所左右,并未觉得出汗,可通过问诊、触诊感觉。②注意有无明显的发热、恶风寒、头痛等太阳表证症候,如有,注意热型、头痛部位、发作时间等(就是定位归经),看是否合并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等。③注意看有无他经并病。有无吐涎、呕逆、便秘、口渴、怕冷等。看哪经病为主,有所侧重。郑钦安说:桂枝汤是一个调和阴阳,清上澈下,能内能外的方子。桂枝不仅可解表和营卫,还可平冲降逆,可通心阳,治胸痹心悸,主治气上冲。那营卫不和之不寐、发热、汗出过多,气上冲之心下悸动,时时呕逆,表郁不解之皮肤瘙痒都可参考桂枝汤治法。

土茯苓30克

今日读到一篇文章:“成为名医的十大条件”,即一要工候,二要见识,三要人品,四要时运,五要人情,六要旁衬,七不贪利,八寡言语,九不游玩,十存心地。事理因融,医道何难。为医者,要投入时间与精力钻研,人们常说“中医就是岁月的沉淀”;要有眼界与学识,经得起历练,有人品不求高尚,但要问心无愧;有适合从医的环境与机会,做社会需要的,到需要的社会中去;“常行谦下”,与人为善;取长补短,多学他长;“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君子受财取之有道,赚自己应得的财富;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妄言,不夸耀;“学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思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医者要存积善以济人之心。

陈小芳 2017年03月18日

我的中医人生(52)

邓XX,女,31岁,外阴瘙痒2月余来诊。白带、月经正常。口苦,口干,欲饮温水,腰痛,心烦,情绪低落。腹诊:左上腹及脐周压痛,可触及结节。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林师诊为少阳厥阴合病。予小柴胡汤 乌梅丸加减

林师说这是典型的“上热下寒”表现。上热:口干,口苦,心烦,潮热,寸脉浮。下寒:渴欲饮温水,晚上恶寒,尺脉沉细。少阳火郁枢机不利,肾阴无以上达蒸腾滋润,肝胆之火愈旺;上下不交,心火不暖肾阳,致热者愈热,寒者愈寒。

苏XX,男,62岁,因“反复失眠9个月”来诊。患者多年前经商失败患上“焦虑症”,多方诊治效果不佳。心烦,口干,口苦,下午潮热,面热,晚上恶寒,穿2条棉裤仍觉得冷。舌淡红苔白,脉寸浮尺沉细。

陈小芳 2017年03月02日

陈小芳 2017年03月17日

陈小芳 2017年03月06日

方中黄芩、法夏、南星、浙贝清肺郁热,化痰浊;茯苓、陈皮、大枣、甘草、山楂健运中焦,恢复脾气,培土生金;杏仁、桔梗升降结合,宣提肺气;紫苑、冬花清热化痰;久咳伤阴,酌加沙参、玉竹顾护阴液。

我的中医人生(31)

《金匮玉函经二注》:……因脾土为木邪所克,谷气不举。

白芍15克 当归15克 川芎10克

我的中医人生(54)

法夏15克 生姜10克 大枣10克

陈小芳 2017年03月27日

学习《伤寒论》第18条,太阳病,风甚气拥,则生喘,与桂枝汤解表散风。《本经》:厚朴,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杏仁,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奔豚。

我的中医人生(39)

林师诊为:不寐—上热下寒

我的中医人生(42)

陈小芳 2017年03月23日

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形式。治病用药,调整升降,可使脏腑协调,疾病痊愈。如用“升肾水降心火”的法子:肾藏精而为水,心藏神而为火。《慎斋遗书》: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固心气之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方是常道。有天王补心丹来治疗恣情纵欲,耗伤肾阴,阴精耗损,心火独亢之虚烦少寐。方中重用生地(四两)为君,下入足少阴经以滋水,并配天冬、麦冬、玄参、五味子、当归、丹参大队滋补阴分之品,升药用桔梗,辅以健运中焦,酸甘养阴,滋养心血。南北相交,心神不宁诸症可除。

陈小芳 2017年03月19日

蔡X,男,31岁。“失眠半年”来诊。近半年来寐而易醒,后半夜醒为主,多梦,精神差。口干,口苦,心烦,纳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林师诊为“不寐—肝气不舒”。

我的中医人生(41)

天竺黄10g 煅牡蛎20g 草果10g

陈小芳 2017年03月28日

一患儿,男,6个月,纯母乳喂养。“反复咳嗽2个月”来诊,咳嗽迁延难愈,咳声低微,偶有黄痰,无发热、腹泻等,舌红苔白。查体:咽无红肿,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有少许黄痰。两肺听诊无特殊。诊断:咳嗽—痰热蕴肺。处方如下:

我的中医人生(29)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世界本原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气为阴阳之体,阴阳为气之用。阴阳合和化生五行。《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有: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里诠释了“阴阳交感”的规律。那么观察自然界中各种现象,森林和湖泊中的水被蒸腾为清阳之气,缓缓上升,遇冷后凝结成云,云聚积得越来越多,里面的水汽也越来越多,遇地热上蒸最后形成雨滴降回地面。这就是天地能量的一次交换与循环了。在这个天地气机交遇的过程中,则形成了气机的五种运动形态,古人称之为“木火土金水”。

陈小芳 2017年03月29日

我的中医人生(46)

今日学习了《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证,即桂枝汤证。阳以候卫,阴以候荣。阳脉浮,为卫中风;阴脉弱,为荣气虚。风邪袭卫,卫实而营弱故发本病。治以桂枝汤辛甘之剂。《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生姜大枣为使。方中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甘草、生姜、大枣顾护中土。其服法也是遍身微汗出,汗多则亡阳,汗少病不除。“微汗出”也是一个使邪有出路,驱邪而不伤正。

原先学习了桂枝、杏仁的降逆作用,还有一味降逆要药—半夏。半夏治气逆及呕:葛根加半夏汤、大半夏汤、半夏泻心汤等方中之半夏为下逆气并止呕吐之用。《千金方》远志汤:若其人心胸气逆者加半夏;《伤寒论》小柴胡汤: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半夏善降中焦上升之逆气,并燥湿化痰以治喘咳,痰浊与气相结发于中焦。桂枝虽也可平向上冲逆之气,不可化湿痰。且半夏性辛能散,痰浊哮喘有外感者用之更合适。

《神农本草经》:藁本味辛、温。主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肉,悦颜色。藁本生于崇山之上,得天地崇高之气,善入膀胱经,督脉,厥阴肝经。气味升发,所以善治督脉之病,脊强反折,又能下拔寒湿。我们都道“巅顶头痛,藁本必用”,此为风药。此外,藁本还可治湿泄下利,取风能胜湿之意。风邪客于肠胃,藁本能提拔风邪出来,而泄泻自止。藁本还可治妇人子宫寒肿病诸症,以女子以肝为先天,足厥阴肝经上达巅顶,下络阴器。以藁本治妇科病,取其风药之用,舒肝经之寒,恢复畅达状态。

今晚接到初中同学来电,诉其子反复咳嗽十余天,经雾化、吃药等多方治疗后未见好转,因其为53天的婴儿,两家人都甚是着急。我问他宝宝是不是咳嗽有点喘,吐奶不想吃东西,晚上哭闹厉害?他说是,听到宝宝哭心都揪起来了。发了段视频给我看:宝宝面色憔悴,闭目痛苦状,喉间痰鸣声,欲咳声难出。我当时脑中想的是“小青龙汤证”,并把症状问出来朋友说都有。因其月龄太小,又无法面对面看诊,我技术不精,故建议其带去市里有名的老中医那儿看。随着越来越多的朋友咨询健康问题,自己也觉得肩上的担子有点重,看不好病砸了招牌事小,误了他人健康自己就是罪人了。朋友宝宝这么小的婴儿,激素、抗生素等都用了,病不见好反而加重,弄得两家人忧心忡忡,医之过也!自己心里挺矛盾的,一方面想快点回家乡服务发挥所学,一方面又觉得技术不精恐误人健康。还是抓紧学习吧。

黄芩15克 牡蛎20克 甘草10克

陈小芳 2017年03月20日

法夏10g 竹茹10g 酸枣仁20g

黄柏10克 炒薏仁30克 地肤子15克

陈小芳 2017年03月22日

学习《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发汗过度,或误下、误吐、误温补手法针灸后,病情已变化,医生误治,不可再单纯用桂枝汤解表了。应根据症状、脉象,重新辨证,是病已传阳明,或病已入少阳,或已达他经,再确立治则。以前大学上课时老师强调当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很重要。一直学得云里雾里的,不知甚解。后来听到“方证对应”的辨证方法,感觉应是此理。有是证用是方,而且得准确辨别该证是否真假寒热错杂等。上周跟林老师见过一个“焦虑症”的病人,面色潮红,口干口苦,晚上怕冷,穿两条棉裤都不觉暖,寸脉浮尺脉沉。见口干口苦,面色潮红能单纯辨为阴虚火旺吗?见怕冷恶寒能单纯辨为下焦阳虚吗?林师说这是典型的“上热下寒”症候,属寒热错杂型,应根据症候、舌脉象灵活辨证,不可走入教材的死胡同里。

我的中医人生(45)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还有不到一个月就到了采摘茵陈的时节了。一说到“茵陈”,脑中浮现的就是黄黄的皮肤,鼓鼓的肚子。“茵陈,又名因陈。因者,仍也,托也;故也,有也。”茵陈的入药部分是根上的新芽,以阴气藏根里,阳气蓄于嫩芽,其以散为主。张锡纯说: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本经》云:茵陈主风湿寒热邪气,热泻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治阳黄的代表方—茵陈蒿汤就用了利湿退黄的茵陈,《伤寒论》第260条,伤寒七八月,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柴胡20克 黄芩15克 党参20克

陈皮4克 桔梗4克

陈小芳 2017年03月26日

陈小芳 2017年03月13日

黄芩4克 法夏4克

浙贝5克 胆南星4克 炙甘草2克

《本草经》:葛根,一名鸡奇根,味甘平,生川谷。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治下利,十岁以上。昨日学习了桂枝加葛根汤证,老师提到其“起阴气,治诸痹”的作用,感受风寒邪气,患者项背疼痛,转侧不利,兼汗出恶风。寒主收引而拘急,予葛根缓急止痛,祛寒解表。而此方服后不须啜热稀粥以助发汗。一种说法是本证汗出兼有太阳表虚证,无须发汗太过免耗伤阴液,又有一种说法归功于葛根助胃气,培汗源,可助邪外出,故不须啜粥。

今天跟师终于见到传说中的“多动症”的孩子:形体肥大,表情自然,动作稍迟缓,语言对答还算流利,其母说他一刻钟也停不下来,注意力不集中。胃口还行,晚上睡觉易手舞足蹈。话也多,吧啦吧啦地说个不停。可以看出,其实照顾他会有点辛苦。这么胖大的身躯脉象却是沉细而有点弦的,舌淡红苔微黄腻。林师说,这孩子比刚来时好多了,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些,而且肯学东西(会算简单的四则运算,会唱歌)。他这个“多动症”时间很久了,“怪病皆由痰作祟”。所以林师处以温胆和柴胡法,拟方如下:

听姚副讲座,提到了“河图与洛书”等相关内容,以前觉得玄而又玄的东西听了讲座后觉得好像不是很难又不是很容易的样子。常去泡的图书馆,原来就是从“河图”与“洛书”中取名,象数就可以论乾坤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学中医的不止要懂得岐黄,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涉猎古代传统文化、历史、军事、天文历法等学科,就听过有用《孙子兵法》来遣方用药的,效果很不错。姚副把那么艰涩难懂的易学讲得引人入目,他的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就像《中华诗词大会》里,董卿的才情也是通过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做一个有底蕴的人,学习老祖宗的东西很有必要。

患者素来情绪低落,口干,口苦,心烦,寐差属少阳症候;渴欲饮温水,腰痛,左上腹及脐周压痛,可触及结节,脉沉细属厥阴寒证。肝郁化热,还循阴器故为痒,郁而阳气不布,厥阴寒郁则腰腹痛。亦属“上热下寒”的症候。

我的中医人生(37)

我的中医人生(32)

我的中医人生(53)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