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8

安乐死是癌症患者最后的尊严(别开玩笑了)

健康号2023-04-24 17:24:090

“安乐死”听起来极度美好,似乎又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死亡尊严,帮助儿女减轻负担,还可以极大的节省医疗资源,为什么在我们眼中看起来好处极大的“安乐死”至今无法通过提案呢?

03安乐死目前在中国并不可取

如果结局已然预见,我希望由自己结束它。这是一位热爱读书的老大爷由衷的感慨,在不久前,他的老伴因为中风导致脑溢血,抢救无效死亡,年纪为83岁。

这大概是中国独有的国情,我常常感慨这种打着爱的幌子进行的情感剥削何时才会停止?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价值观。

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实在无法完全量化一个具体的标准用于“安乐死”。

而老母亲呢,在情感剥削中自我感动,逼迫儿子罔顾人伦,以牺牲自己,来减轻儿子家庭的负担。

在对待安乐死这件事情上,少部分国家出台了法律支持。2001年,荷兰第一个出台法律,使得“安乐死”合法化的,比利时是第二个。澳大利亚也曾出台过相关法律,但是被医疗工作者强烈反对,最终废除,瑞士也是立法后再次废除。

英国和日本曾经有安乐死的案例,但都未确切的立法。至于像美国、德国等我们认为的大国,也都坚决不同意将“安乐死”合法化。

我们都说生命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但是类似于“植物人”这种失去了自我意识,仍然活着的人,我们在报以同情的同时,也拥有极大的争议。因为他们的生命权在别人手中!

3.基础人权无法得到保障

无法量化的标准

如果“安乐死”一旦被立法,老人们都会被情感裹挟着,陷入被动的场景,而人性的恶会被无限放大,随着一代代的更迭,不断传递。

单拿中风来说,患者往往面部表情僵硬,流口水,全身疼痛地瘫坐在床上,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人或护工进行全天护理,吃喝拉撒洗澡等隐私全面剥光,让患者毫无尊严。

作为医疗工作者,Dr.X见过太多太多有知识文化的老者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心智一步步扭曲偏执,最后只剩下求生的本能,最后毫无尊严的死去。

“人老了,用不了那么多好的!”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吁“安乐死”,即通过医疗方式让人毫无痛苦的死亡。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越来越多老年人确实的需求。

2.某些疾病正在被攻克

中国人对死的需求

还好,现代社会不再发生这种情况,但情感剥削并没有停止,

4.中国独有的人情社会——情感剥削

我知道,如果我要求,他们会听我的,给我积极治疗,他们甚至都不敢提“安乐死”这个话题,可能会影射着说上一些故事,所有决定权都在我。

更为可怕的是,疾病对于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年人对于死亡的恐惧加深,对于失去身体掌控能力的愤怒和害怕增加,疾病造成的身体疼痛仍在加剧,他们的情绪变得波动,强烈,并渴望亲人的关注。

所以,我们在签下了死亡同意书之后,如何判定未来没有治疗的希望呢?

“爸,你帮帮忙,没有房子,我真结不了婚!”

其次,如何保证患者签字画押的同意书是自愿的?要知道,某些神经类疾病患者往往无法保证自身神智正常,如果在其清醒的某一刻签字同意,在执行过程中反悔,这个事件极易引发医疗纷争,对于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是一种浪费。

人这一生中,衰老和死亡是永远无法避开的话题。其实我们并不害怕死亡和老去,真正令我们恐惧的,是失去对身体的控制权,在痛苦和挣扎下,生不如死地活着,然后走向可以预见的结局……

老年人被情感裹挟着,被子女剥削,被社会剥削,甚至自我剥削。

他们或许有再度醒来的希望,可一旦“安乐死”法律通过,他们再度复苏的希望会不会变得极度渺小?我们并不是当事人,我们是否有权利断绝亲人们存活的基本权力?

在老大爷眼中,除了对于爱人逝去的痛苦,还有对于病魔的恐惧。

我们用尽一生学习知识,将自己变得周正,为什么不能体面的死去呢?

我们都会老,会死,这个社会正在变得老龄化,421的家庭结构注定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没有办法得到亲人更多的关注,而老年人又是生病的高发年龄阶段。我们并不害怕死,而是担忧病痛的折磨。

如果患者家属签约相关同意书,但患者的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混沌,任何一次的争执都会拉长时间成本,如果遇上不负责的,就更难说了。

所以结局显而易见。

“妈,帮忙带带孩子,这也是您的亲孙啊!”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安乐死,究竟是死者安乐,还是生者安乐?

……

在过去的农村,某些地方会提前修建坟墓,老母亲要求儿子将自己放进去,每天过来送一碗白米饭,来一次,添一块砖,直至坟墓完全封死,彻底成为真正的孤坟!接着,天亮了,儿子带着全家人过来磕头、哭泣,一副孝子的模样,浑然不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

我看到儿子的头发白了,眼角多了一些皱纹,老伴的眼神中满是疲惫坐在病房的一角,我看到儿媳抱着哇哇痛哭的孩子,不耐烦地哄着……

例如白血病,在过去,一旦患上白血病基本都是等待死亡的降临,但是现在,我们可以通过骨髓配型、化疗、特效药等手段积极治疗,患者是有痊愈的希望的。

“爸,您住农村多好啊,空气清新,城里真不方便!”

我会怎么选?你会怎么选?

如果我是患者,治愈的希望不大,但是治疗会延续生命,我在纠结的时候,看到了周围人的眼光:

医生离开了,所有人的眼光看向了我,随即转头,去忙自己的事情,他们什么也没有说,但我什么都明白了,这个家庭不需要我了,我老了,没有办法创造价值了,我是毫无用处的累赘……

倡导“安乐死”本身反映了社会老年人的焦虑,由于缺乏子女陪伴,同时面临着死亡和疾病的风险,所以寻求自我解脱。目前来看,中国国情下的“安乐死”并不可取,我呼吁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将目光聚焦在老年人身上,用爱和呵护给他们带去安全感,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老年人付出和奉献。

不被需要、不被期待的活着,或者说,生而为人,我不想再给家里人增加负担,不管是心理还是生活上的。

这里主要针对失去正常意识的患者,例如脑死亡的植物人。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如何判定一个人需要被安乐死?这个标准由患者自己提出,还是由失去意识的患者家属提出?那么医生在其中需要扮演什么角色?难道在医嘱中写明:没有治疗希望,建议安乐死?这当然是不可取的。

一般需要安乐死的患者都是因为饱受疾病的困扰,才想要通过死亡的方式体面离开。但问题是,我们的社会正在不断进步,现在认为是不可能得到救治的疾病可能在几年后被攻破。

Dr.X说

02各国对安乐死的态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