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阿姨反复发热找不到病因(真凶,竟是它)
4月7日,北仑区69岁的王阿姨(化名)因反复发热、全身乏力持续了4天后,被送至北仑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通过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感染性发热。
春暖花开,户外活动明显增多。但是大家在畅玩的同时,一定要警惕不要被蚊虫叮咬。
记者从宁波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每年都有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表情淡漠、相对缓脉。
“这还是本院今年以来第一次发现该病例,随着天气转暖,户外活动增多,感染人数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彭昱医生说。
不过,导致感染发热的原因很多,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彭昱抽丝剥茧开始了细致的排查工作。首先考虑为病毒感染,但流感抗原、流感核酸,结果均阴性;再考虑伤寒,但肥达试验为阴性,血培养报告也是阴性;难道是心肌炎?但是,患者肌钙蛋白、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来源:宁波晚报
“很奇怪,都不是,说明这是个很隐蔽、不常见的病毒。”彭昱医生很是困惑。
一旦发现有脾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损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找医务人员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转眼间已经住院3天了,王阿姨仍未见好转。彭昱医生再次详细询问了王阿姨和家属,家属突然想到一周前王阿姨曾上山采茶。上山采茶?彭昱医生脑海中突然闪现了一个念头:“有没有被蜱虫叮咬或者接触蜱虫分泌物的可能?会不会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她立即联系了公卫中心和检验科,第一时间把血清标本送到宁波市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结果显示: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
裸露的皮肤可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可维持数小时的疗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以用杀虫剂浸泡或者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抽丝剥茧终于找到“真凶”
蜱虫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要传播媒介,春秋季节是蜱虫的活动高峰。随着天气回暖,五一假期临近,医生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游玩务必做好个人防护:
尽量不要在草地和树林坐卧
“真凶”终于明了。王阿姨被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已转到邵逸夫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4月19日,记者从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感染科了解到,该科几天前收治了一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
据介绍,宁波每年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虽然不多,但是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而且目前该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所以预防就非常重要。
来源:FM93交通之声
尽量不要在蜱虫主要的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比如: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者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便于及时发现有无蜱虫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保持光滑;不要穿凉鞋。
CDC称我国≥60岁老人疾病缠身:近六成有高血压,75%有≥1种慢病
在我国≥60岁的人,占总人口的16.7%;≥65岁的人,占10.8%。而未来数十年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预计2050年,老龄化水平达30%以上。人年纪大了疾病多会找上门儿来,尤其是慢性病。而相关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和慢阻肺是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前5大病因。那么,老年人群慢性病到底会带来多大疾病负担?杨进刚阜外2023-08-30 10:50:270000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发布:每天4000人死于空气污染
近期两位美国学者绘制了中国空气污染地图[1]。估计中国每年160万人因空气污染死亡,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17%。死因主要是心脏病、肺病和中风,估计每天4000人死亡。之前《柳叶刀》杂志的《全球疾病负担2010年报告》[2]估计,2010年中国因室外PM2.5污染导致了120万人过早死亡。该报告还称,PM2.5是影响中国公众健康的第四大危险因素,前三位分别是不健康饮食、高血压和吸烟。杨进刚阜外2023-07-28 10:41:320008PANDA Ⅲ研究:烟民中心梗比例高,没有发现“吸烟悖论”现象
近期,阜外医院乔树宾、徐波等在我刊发表了PANDAⅢ临床试验结果。该研究表明,与戒烟和不吸烟的冠心病患者相比,吸烟的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比例较高,但吸烟并不影响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长期预后。作者指出,吸烟作为全球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长期预后不利,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密切相关。因此,有关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指南都建议所有患者应戒烟。“坐着、平躺、侧卧”哪种玩手机方式最好?其实是"奥特曼"姿势!
有调查称,中国人每天玩儿3小时手机,位居全球第二。平均每6.5分钟就会看一眼手机,一天大约要看150次。疫情期间,可能这个数字会更高。当然,在武汉值班的医生一眼手机也不能看。如果我们低头玩儿手机,会怎么样?杨进刚阜外2023-09-02 15:35:080000介入治疗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风险仍较高,Circulation研究
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仍然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率主要原因,但是否需要进行血管重建以及血管重建能否改善预后仍争议。近日,Circulation发表的研究提示,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使使用现代药物洗脱支架,仍有相当大的严重不良事件风险。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采用新的方法降低严重不良事件的持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