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阻肺负担仍较重(云南学者研究)

云南省文山市人民医院刘跃琼等进行的研究表明,1990~2019年中国人群慢阻肺死亡负担减轻,但由于人口老龄化,慢阻肺死亡负担仍然沉重。其中尤需加强对男性和50岁以上重点人群的干预。这项研究分析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1990~2019年中国人群慢阻肺的死亡负担数据。研究显示,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慢阻肺死亡负担下降,总人口死亡人数变化率下降16.60%、死亡率下降30.59%、标化死亡率下降70.08%,1990年与2019年男性的慢阻肺死亡负担均高于女性,且女性下降速度快于男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这30年里,中国人群慢阻肺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总人口平均年度下降4.12%。

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0~14岁人群慢阻肺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15~94岁人群中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且在50岁后呈指数增长趋势。这也提示了人口老龄化对慢阻肺的影响。
研究者介绍,慢阻肺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环境颗粒物等,因此这一性别差异可能与男性危险因素暴露率较高有关,比如男烟民就远远多于女烟民。此外,男性职业多暴露于更多的慢阻肺危险因素,比如矿物粉尘、无机粉尘、金属粉尘和谷物等。而女性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和较好的行为习惯(适当摄入水果和蔬菜、低盐饮食等),女性对治疗也有着更好的依从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显示,吸烟导致慢阻肺死亡有25~30年左右的滞后期,而2018年,男性吸烟率为50.5%,女性为2.1%。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指出,吸烟是慢阻肺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至少25%的持续吸烟者发展成为慢阻肺患者。在100万中国人中开展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因吸烟导致的死亡中,45%归因于慢阻肺。研究者指出,控制烟草消费、继续完善医疗政策和医疗覆盖体系、实施更加公平的医疗资源配置策略,有助于降低国人慢阻肺患者的死亡负担。其中尤其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强男性健康行为,在职业工作中做好有效防护,以降低男性慢阻肺死亡负担。根据研究表明,中国慢阻肺死亡负担仍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可能是因为慢阻肺诊断和治疗相对较晚导致的。在中国,慢阻肺的诊断往往是基于症状,并不是肺功能测定,并且需要早期诊断治疗的无症状患者占所慢阻肺患者的35.1%,患者在没有表现出症状时可能不会寻求治疗,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应对高危人群进行相关教育,加强二级预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源:

2016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全球约二成过早死亡与不健康饮食有关,仅次于吸烟
近日,Lancet杂志公布了2016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的系列结果。研究表明,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吃得不健康,全球大约1/5的死亡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研究显示,全球72.3%的死亡与非传染性疾病相关。不健康饮食是早死的第二大高危因素,仅次于吸烟。对付难治性高血压,可从无花果叶中找答案?
临床上,部分高血压病人即便吃着至少3种降压药物,血压仍然控制不理想,这种情况就是难治性高血压。据统计,全球大约14%~16%的高血压病人即1.4~1.6亿人属于难治性高血压人群。然而目前没有哪一个单药可有效对付难治性高血压。近期,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从无花果叶子中提取的天然物质可能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关键药物,因为无花果树叶中含有的一种新型生物碱有扩张主动脉血管的功能。杨进刚阜外2023-08-16 16:32:02
0000二甲双胍联用利拉鲁肽,血糖达标和预防大血管事件的效果最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GRADE研究5年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用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降糖及预防大血管事件效果最佳。结果表明,与西他列汀和格列美脲相比,甘精胰岛素和利拉鲁肽在达到和维持目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方面均更优。甘精胰岛素和利拉鲁肽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上升至≥7.0%的发生率分别降低了13%和16%。每8人中1人有严重高血压!中国百万人群研究
我国因心血管病死亡者中,至少50%与高血压有关。而近日阜外医院李静等在JHypertens发表的一项基于ChinaPEACE百万人群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5~75岁人群中,约每8人中1人有严重高血压。研究者推测,全国约有7000万这样的患者。这里的严重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60mmHg,或者舒张压≥100mmHg。研究显示,这项研究纳入的260万参与者中有14.5%有严重高血压。美国建议,65~75岁吸烟男士,应筛查腹主动脉瘤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于6月18日在线发布腹主动脉瘤(AAA)筛查建议声明草案,提出对腹主动脉瘤的筛查因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和家族史而异。USPSTF建议对有过吸烟史的65~75岁男性进行一次筛查。对于65至75岁从未吸烟的男性,临床医生应选择性地进行超声腹主动脉瘤检查,而非常规筛查(C建议);应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其他风险因素权衡利弊。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56:2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