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人(当前慢性肾脏病定义不合适,BMJ研究)
当eGFR轻度下降时(70~80 ml/min/1.73 m2),18~39岁、40~49岁、50~65岁人群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2%、13%、8%。
作者指出,如果慢性肾脏病统一定义为eGFR<60 ml/min/1.73 m2,可能会低估年轻人中不太严重的肾功能丧失。但事实上,该研究中有17%的40岁以下人群肾功能轻度下降,而eGFR轻度下降时,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就已经显著增加了。
订阅点击:
在考虑肾功能、蛋白尿、不同性别和合并症等方面的潜在差异后,这种年龄组间的差异持续存在。
各年龄段人群中不同eGFR分类下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该研究结果说明,应更频繁地监测年轻人的肾功能(eGFR以及白蛋白与肌酐比值),以识别高危个体,从而及时预防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
目前,对于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是基于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中所有年龄组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的情况来确定的,包括有白蛋白尿或至少90天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
来源:Associations between modest reductions in kidney function and adverse outcomes in young adults: retrospective,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BMJ, 2023, 381: e075062.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然而,相对年轻的人群(<40岁)平均eGFR倾向于超过100 ml/min/1.73 m2,如果根据固定的eGFR阈值(<60 ml/min/1.73 m2)来诊断慢性肾脏病,那么在被诊断前就可能已经丧失了大量的肾功能。
与年龄特异性的eGFR参照范围(18~39岁、40~49岁、50~65岁人群分别为100~110、90~100、80~90 ml/min/1.73 m2)相比,18~39岁人群在各个eGFR分类(以10 ml/min/1.73 m2递增,范围为50~>120 ml/min/1.73 m2)下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人群。
6月23日,BMJ发表的一项来自加拿大的大规模、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与年龄较大的人相比,在40岁以下人群中,当eGFR下降至80 ml/min/1.73 m2时,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任何心血管事件、肾衰竭)风险增加最为明显。
该研究一共纳入870余万名18~65岁、基线无肾脏病病史的成年人,其平均年龄41.3岁,平均eGFR为104.2 ml/min/1.73 m2。
中位随访9.2年期间,18~39岁、40~49岁、50~65岁人群中eGFR轻度下降(高于当前的诊断阈值但低于年龄预期水平,即处于60~100 ml/min/1.73 m2)者分别占18%、18.8%、17%。
2500万国人有瓣膜病!阜外医院高润霖、王增武等研究
近50年来,全球瓣膜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瓣膜性心脏病的患病率、发病现状及病因如何呢?近日,阜外医院高润霖、王增武等发表研究称,我国瓣膜性心脏病加权患病率为3.8%。研究发现,风湿性心脏病仍是瓣膜病的主要原因,但退行性瓣膜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做支架前该不该停抗凝药?JACC子刊瑞典研究
对于服用口服抗凝药的患者需要介入治疗是否要停用抗凝药,国际指南对此推荐不一。近日,JACC子刊发表的一项大规模注册研究提示,对于这类患者,维持抗凝药治疗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并且还缩短住院时间。研究数据显示,停用或不停用抗凝药,调整后120天的出血风险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和缺血性事件)没有显著差异。高出血风险患者,最短可用1月双联抗栓!欧洲心脏杂志盘点2020心脏介入领域进展
1月15日,欧洲心脏杂志发文回顾了2020年心脏病介入领域的进展。文章指出,过去一年新冠肺炎使心血管病患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管理、冠脉介入治疗前后进行生理学评估、冠脉影像学试验和抗栓治疗领域也公布不少研究证据。新冠肺炎的影响救治公共场合心原性猝死,公众是主力军!ESC指南
每年全球有多达60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但幸存者不到10%。8月26日,《欧洲心脏杂志》在线发表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预防心原性猝死指南。“公众是救治公众场合心原性猝死的主力。”主要撰写专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JacobTfelt-Hansen指出。“每个人,包括学龄儿童,都应该学习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化体外除颤器(AED),以挽救更多生命。”他指出。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6:46:10
00005hmC:冠心病的无创早期筛查、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新兴标志物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朱海波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寻找一种全新的高敏感度、高特异度的冠心病早期无创筛查技术。目前,临床上,循环游离DNA已经用于癌症诊断、无创产检、器官移植排斥检测。此外,5-羟甲基胞嘧啶(5hmC)在实体肿瘤中具有组织特异性。5hmC具有潜在的肿瘤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