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16(9,节律控制治疗,中国5560例房颤合并左室功能障碍患者分析)
CCC-AF项目包括来自中国30个省份151家三级医院和85家二级医院的房颤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定义为左心室射血分数<50%)患者5560例。
年龄、心率、血红蛋白水平、冠脉疾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房颤类型和EHRA评分与选择导管消融有关。

研究者分析,一些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脏骤停或致命性心律失常,被归类为心律控制组,导致两组之间的死亡率差异,该结果差异的不单归因于治疗策略。
研究中,79%的患者都接受了心率控制治疗。分别有66.3%、10.3%和39.3%的患者接受了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地高辛。
节律控制组和非节律控制患者中分别有51.0%和11.4%的患者在出院时为窦性心律。
分别有52.0%、37.4%和50.5%的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和他汀类药物,这些药物的应用尚不足。
近日,霍勇和赵冬等一项CCC-AF 研究显示,中国大多数房颤合并心衰患者采用非节律控制,抗凝治疗和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不足。
姚焰等在本刊的一篇综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射频导管消融术应用于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有效性。
60.1%的患者在出院时达到80次/分钟的目标心率,心律控制组和非心律控制组之间没有差异(62.3% vs. 59.9%)。
2021 版中国房颤管理指南认为,对于合并 LVEF 降低的房颤患者,推荐行射频导管消融术以提高生存率并减少心衰住院次数(Ⅱ a 类推荐 ),同时指出临床上如果高度怀疑患者的心衰和快心室率房颤、房扑导致的心动过速心肌病相关时,射频导管消融术更应该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此外,导管消融或心衰类型与院内预后无关。
来源:
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只有32.8%的患者为窦性心律。
在心律控制治疗患者中,81.3%用胺碘酮,8.4%用索他洛尔,3.6%用普罗帕酮,64名(6.8%)接受电复律治疗。
接受电复律、导管消融和迷宫手术治疗的患者出院时窦性心律比例分别为71.9%、84.3%和80.0%。
除此之外,接受节律控制治疗的患者更年轻,多为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左心房直径更小、合并症更少。
2019年AHA/ACC/HRS房颤管理指南认为,在有症状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中选择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是合理的,可望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因心衰住院的次数(Ⅱ b 类推荐)。
本研究还发现,治疗策略与心原性休克或卒中发病不相关,但心律控制组的死亡率(1.7% vs. 0.7%)和心脏骤停(1.5% vs. 0.6%)发生率略高。
另外,研究发现,5.5%的患者接受导管消融,导管消融比例从2015年的3.3%增加到2019年的6.6%。
研究发现,之前接受过电复律或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更有可能接受心律控制治疗。
不同心衰亚型的心率控制的药物使用存在显著差异。LVEF≥40%的患者使用β阻滞剂或钙拮抗剂,LVEF<40%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断剂或地高辛。大多数患者心率达到静息心率<80 次/分。
尽管目前的指南建议症状是节律控制的最强指征,但该研究并没有发现EHRA评分(评估房颤患者症状的严重性)是节律控制的预测指标。
图 2015年至2019年,节律控制(A)、 导管消融(B)、心率控制(C)、抗凝和抗血小板(D)的变化趋势
另外本研究中,11.0%的患者有抗凝禁忌。然而,只有50.6%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另有一部分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率从2015年的37.0%增加到2019年的58.6%。抗血小板药物的处方率从2015年的56.9%下降到2019年的41.9%。
数据显示,仅16.9%的患者采用节律控制治疗,从2015年到2019年,变化不明显。
[1] CCC-AF investigators. In-hospital therapies and determinants of treatment strategy selec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in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 based on the Improving Care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Atrial Fibrillation (CCC-AF) project, 2015-2019. BMJ Open. 2023, 13(6): e070070.

房颤合并心衰较常见,对于这类患者,目前的指南建议采用抗凝治疗、心率控制或节律控制和指南推荐的抗心衰治疗。这类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可以改善收缩功能。但由于心房重构程度较高,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很困难。
2020 年ESC房颤管理指南认为,根据患者的选择,对于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推荐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Ⅰ类推荐),对于药物治疗失败的此类患者,应该考虑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以提高生存率和减少因心衰住院次数(Ⅱ a 类推荐)。
早睡或晚睡,都不好!?英国研究
一项英国研究表明,在午夜或更晚入睡的人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在晚上10点到11点间入睡的人发病率最低。这也意味着,早睡或晚睡都会对心血管健康不利。这项研究共对英国生物银行8.8万人进行了分析,通过腕式穿戴设备收集7日以上入睡和清醒时间。平均随访5.7年,3.6%的人发生心血管病。在校正多种因素后,研究发现:瑞士学者称,“心碎”综合征可能是因大脑情感区域出了问题
近期,瑞士学者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大脑参与了“心碎”综合征的发生,主要负责处理情绪和控制身体的非自主活动区域,如主管心跳、呼吸和消化的区域,出了问题。“心碎”综合征也被称为章鱼瓶样心肌病,通常由情绪反应引发,患者可出现胸痛和呼吸困难,并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和死亡。福建学者研究称:用核磁评价疤痕可预测房颤消融复发
房颤消融后,环肺静脉疤痕与房颤复发有什么关系?冷冻球囊消融术和射频消融术哪种效果好?福建学者陈林等进行的研究带来了答案。钆延迟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LGE-cMRI)检查心肌疤痕组织会呈现延迟钆剂显像。而环肺静脉口的疤痕能够中断左心房-肺静脉的电传导,这也是房颤消融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而该研究也发现,房颤消融术后的环肺静脉疤痕占比越低,术后复发率越高。我国1亿人需要吃他汀,中等强度他汀应作为一线治疗!阜外医院近300万人分析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昕、李希等发表的一项基于ChinaPEACE百万人群项目的新研究表明,我国35~75岁居民中,大约1.09亿人(16.9%)需要降脂治疗。ChinaPEACE百万人群项目于2015~2020年从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纳入290余万名35~75岁的居民,根据10年心血管病发生风险进行风险分层,并据此模拟强化降脂治疗情形,以达到相应的LDL-C目标。杨进刚阜外2023-09-25 13:20:28
0000Lp(a)和心血管病有因果关系!中国和欧洲相继发表共识
去年12月,阜外医院李建军等牵头发布了脂蛋白(a)[Lp(a)]与心血管病的专家科学建议,指出Lp(a)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日,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EAS)也发表了有关Lp(a)的共识声明,指出Lp(a)水平与心血管结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该共识也引用了李建军教授的文章。二者主要的推荐相似。杨进刚阜外2023-09-30 09:52:1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