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不能及时介入?应先溶栓再转院!31项试验Meta分析
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是最好的治疗策略。但是,在没有办法及时行直接PCI的情况下,需要先用药物溶栓,然后转运至可施行PCI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溶栓后2小时内进行PCI,称为易化PCI;溶栓后2~24小时再行PCI,则称为药物介入策略(pharmacoinvasive approach)。 上海仁济医院何奔教授公布的EARLY-MYO-I研究发现,对于症状发作6小时内、但介入治疗相关延迟超过1小时的STEMI患者,给予药物介入策略,即先给予半量阿替普酶溶栓,溶栓成功后3-24小时行早期介入治疗,与直接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相似。 近期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包含31项相关随机临床试验的多变量网络Meta分析提示,在STEMI患者没有条件及时行直接PCI时,药物介入策略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它比易化PCI和单纯溶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分析显示,在STEMI的上述四种治疗策略中,直接PCI在降低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梗、中风风险方面最有效。与单纯溶栓治疗组相比,直接PCI组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梗、中风风险分别降低27%、62%、62%。 在剩下的三种治疗策略中,药物介入策略是更优的选择。与单纯溶栓治疗组相比,药物介入策略组死亡风险降低21%。 而在溶栓后的两种早期介入策略中,药物介入治疗下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低于易化PCI。 例如,基于Bayesian模型的分析显示,易化PCI组中总死亡风险估计高达24.2%,而药物介入治疗策略组中仅6%。同样,易化PCI组中中风和大出血风险分别高达16.3%和77.4%,而药物介入策略组中分别为11.1%和19.8%。 在上述四种STEMI的治疗策略中,大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异,但易化PCI组有更高的出血趋势(OR=1.51,95% CI:0.93~2.46)。 研究者指出,对于STEMI患者,毫无疑问,及时行直接PCI是最佳的策略。但在不能及时行直接PCI的情况下,溶栓后早期进行介入治疗优于单纯溶栓,但溶栓和PCI间的时间间隔是关键。 该研究纳入的31项相关随机临床试验中,接受单纯溶栓治疗、直接PCI、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有4212例、6139例、5006例,其中接受易化PCI的患者2259例,接受药物介入策略的患者2747例。这些患者都是发病12小时内就诊。 来源:Comparison of Reperfusion Strategies for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ultivariate Network Meta‐analysis. J Am Heart Assoc, 5 June 202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瘦人有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也应查脂肪肝!美国建议
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首次发布科学声明指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简称“脂肪肝”)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被视为心血管风险增强因素。因此,筛查并尽早干预脂肪肝,对于减轻全球心血管病负担有重要意义。目前的数据显示,全球1/4~1/3的成年人有脂肪肝,瘦人中脂肪肝患病率也不低。7月13日,美国胃肠病协会(AGA)临床实践专家组针对瘦人中脂肪肝的诊断和管理,更新了最佳实践建议。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2:42:01
0000阜外医院“杂交”治疗难治性房颤经验:手术创伤小,不用体外循环
近期,阜外医院郑哲、姚焰等在本刊发文报告,经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射频消融治疗15例难治性房颤的总治疗成功率达86.7%,转复窦性心律者术后均未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5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约3小时,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初步的临床结果显示手术安全可行,消融成功率优于单纯导管消融和胸腔镜外科消融的疗效。早期房颤恢复窦性心律要成为主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
尽管房颤的管理有所改善,但房颤患者发生中风、心衰等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仍在较高。但目前尚不清楚在早期恢复窦性心律是否可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近日,ESC2020上发布的大规模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EAST-AFNET4研究发现,对于合并心血管病的1年内新诊断房颤患者,早期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减少心源性死亡、卒中、心衰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所致入院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心脏起搏电极植入,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或更安全!阜外医院丁立刚等研究
经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电极,可减少起搏器电极功能异常发生风险。目前多采用体表解剖定位或X线透视下行腋静脉穿刺,但由于不少患者存在解剖变异,常造成穿刺失败或误穿动脉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丁立刚、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彭文杰等发现,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中,超声引导下行腋静脉穿刺安全、可行。杨进刚阜外2023-10-02 14:56:14
0000肾功能不全患者被忽视!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项目新分析
近期,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教授等代表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CPACS)研究组发表的一项次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较少接受指南推荐的治疗策略,其临床预后也较差。研究者认为,肾功能不全是影响指南在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