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劲儿小(心血管风险高,阜外医院胡泊,王杨等PURE,China研究新分析)
多因素分析表明,握力每下降5 kg,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14%,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2%,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6%。以上结果在不同性别人群中相似。
这项新分析共纳入39 969名参与者,其中男士占41.8%,随访至2017年。
PURE China 是一项覆盖中国1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115个社区)的队列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城乡1:1的比例纳入参与者,自2005年至2009年通过标准化问卷及体格检查对受试者进行基线调查。之后每3年进行一次随访,通过现场调查、电话随访等方式记录受试者的健康情况。
作者认为,考虑到握力测量方便、简单、成本低,且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因此推荐握力作为筛查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这可能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而且,相较于收缩压、体重指数、腰臀比等传统人体测量学指标及新兴指标身体形态指数,握力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联度更强。
平均随访7.8年,分别有8.5%的男士和5.4%的女士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心梗、中风、心衰、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
来源:邓卿,刘炜达,韩国亮,等. 我国成人握力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1245-1249.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2.12.012
该研究还发现,握力(HR=1.28)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联度强于传统人体测量学指标,包括收缩压(HR=1.25)、体重指数(HR=1.08)和腰臀比(HR=1.09),以及新兴指标身体形态指数(HR=1.10)。
近期,阜外医院胡泊、王杨等利用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地区(PURE China)队列进行分析后发现,握力较低的成年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阜外樊晓寒教授团队研究首次证实,我国原创左束支区域起搏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安全有效
在人工心脏起搏领域,目前越来越接近生理性起搏。希氏束起搏是目前最为生理的起搏方式,但其存在起搏阈值偏高、感知欠佳、部分患者的起搏成功率略低等缺点。201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剑教授在个案报道中首次提出左束支区域起搏这种新的起搏方法。河北研究显示,心梗伴应激性高血糖时,新型降糖药物可减少心梗面积
急性心梗患者常伴有应激性高血糖,但是这部分出现高糖血症的患者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会明显增高。胰岛素虽然常用,但由于易引发低血糖,增加死亡风险,让人不太满意,那么还有无其他蹊径?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赵文萍、付立强等研究发现,围手术期应用新型降糖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可在安全调节血糖的同时,逐步改善心肌灌注及心脏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纳尼,超声还能评估患者血容量?
近期,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学者发表研究称,床旁经胸超声实时检测主动脉及外周动脉血流速度的峰值变化情况及IVC直径,以判断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进而指导临床容量治疗。临床上,有容量反应性是容量治疗的基本前提。研究发现,下腔静脉呼吸变异率(ΔIVC)、主动脉峰值流速呼吸变异率(ΔVpeakAO)、肱动脉最大速度变异率(ΔVpeakBA)能够很好的预测容量反应性。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男士马拉松式走路没用,或需大运动量活动
《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在原有的运动习惯上,只要增加一些轻度的活动获益就很显著,男士则需要每天中度至强度的活动才可降低死亡风险。研究者认为,对于不怎么活动的男士来讲,需要的不是马拉松式走路,而是中强度活动。研究发现,女性无论是轻体力活动,还是中重度活动,都能降低全因死亡风险。死亡风险降低与中重度活动的量有剂量相关性。阜外研究:左心房自主神经节消融可有效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复发
以往研究证实,心脏迷走神经在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阜外医院姚焰、郑黎晖等研究提示,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能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复发。本研究通过采用心率减速力(DC)评价心脏的迷走神经功能,提示对左心房自主神经节(GP)的导管消融能显著影响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迷走神经功能,而且这一影响可持续至术后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