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抽吸(冠脉内溶栓,可改善心梗患者冠脉微循环,湖南学者研究)
这提示联合治疗方式有助于减少高血栓负荷罪犯血管的微循环阻力,可以更好的改善心肌梗死所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研究者也比较了抽吸与溶栓不同顺序的效果,结果发现,先抽吸再溶栓的患者AMR、CTFC均低于先溶栓再抽吸者,术后TIMI血流3级患者占比也更高。
研究显示,接受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溶栓的患者,较接受单纯抽吸者,基于定量血流分数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校正 TIMI 帧计数(CTFC)均较低。
对于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高血栓负荷急性心梗患者,湖南省心力衰竭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潘宏伟、刘金武等研究发现,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溶栓,可更好改善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
研究者指出,溶栓药物可以逐步发挥溶栓的作用,进而使缺血心肌形成“逐步再灌注”,理论上可有效避免再灌注时缺血心肌细胞内环境的急剧变化,减少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以减少心肌坏死面积。

这项研究共纳入1351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对罪犯血管高血栓负荷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为冠状动脉内单纯血栓抽吸组(n=938)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溶栓组(n=413);又将联合治疗组分为先溶栓再抽吸亚组(n=102)和先抽吸再溶栓亚组(n=311)。之后,研究者使用 1:2倾向性匹配法进行了分析。
先抽吸后溶栓更优的原因可能是,血栓抽吸去除了罪犯血管中的大体血栓,局部冠脉内注射溶栓药物可以较小药物剂量在血栓形成部位达到更高的药物浓度,通过削弱纤维蛋白结构将残余血栓及术中脱落可能造成远段栓塞的微小血栓溶解,使微血栓清除更彻底,减少慢血流和无复流发生,改善了微循环灌注效果。
而且,接受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溶栓的患者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较大,这提示,这种联合治疗达到了更好的心肌灌注水平。
而且,PCI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 级、心肌灌注显影分级(MBG)3级、术后TIMI血流3级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接受单纯抽吸的患者。
澳大利亚研究称,亲人去世,β阻滞剂 阿司匹林可防“心碎”
丧亲之痛,是每个人最伤心的经历。澳大利亚学者在美国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随机随意研究提示,亲人去世,心痛不已,而短期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和阿司匹林可预防心脏病发作或“心碎”风险。研究者发现,亲人去世带来的心脏病发作风险的增加可能持续6个月。在丧亲后的头几天,风险最高。该研究纳入了85名受试者,均在2周内经历了亲人去世。平均年龄66.1岁。有冠心病,射血分数<55%提示预后不佳?唐熠达等万例冠心病患者分析
通常认为,超声心动图评估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50%~70%间为正常。而近日,北医三院唐熠达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在冠心病患者中,LVEF<55%增加全因死亡风险。研究共对10252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分析,平均年龄59岁。较低LVEF患者通常多为老年、男性,多吸烟,冠脉病变长度更长,闭塞病变和多支血管病变也更多见。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4:32:03
0000CDC研究称,我国老年人慢病负担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三分之一有≥2种慢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等发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人群中,75.8%的居民患≥1种慢性病,患2种疾病的人群超过1/3。≥60岁人群中,58.3%患有高血压,19.4%患有糖尿病,37.2%患有血脂异常。而且多项慢性病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COPD、脑卒中除外),城市高于农村,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喜讯!中国循环杂志最新核心影响因子2.536,位列心血管病期刊第一
11月19日,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发布的结果显示,《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不断升高,2018年核心影响因子达到2.536(图1)。杨进刚阜外2023-08-30 13:01:59
0000有心衰,应1月内用上“新四联”药物!Circulation评述文章提出三步法
目前,大规模试验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β阻滞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这些药物的联合使用,应作为心衰尤其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的基础治疗药物。之前Lancet有研究称,与传统治疗相比,SGLT2i、ARNI、β阻滞剂和MRA“新四联”治疗可降低62%的心血管死亡或心衰再入院组成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9-14 21:42:56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