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四分之一主动脉夹层(可归因于低温,柳叶刀子刊超4万患者分析)
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率具有“冬季高、夏季低”的规律,气温较低及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均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来源:Low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decline increase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risk and burden: A nationwide case crossover analysis at hourly level among 40,270 patients.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August 10, 2022
在一周内,周二和周一发病率略高,周六和周日发病率较低。按月份来看,12月发病率最高,8月发病率最低。
不同气温及相邻两天气温变化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
作者表示,由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在24小时内波动较大, 因此该研究评估了小时气温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发现,小时气温和相邻两天的气温变化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风险之间呈近似线性的负相关关系。
作者指出,该研究表明,集中供暖可能会改变气温相关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风险和疾病负担。
所有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时的平均小时气温为15.86℃。
小时气温及相邻两天内气温每下降1℃,急性主动脉夹层累积相对风险分别增加2.7%和2.6%。
在有集中供暖的城市,这种关联在非采暖期非常明显,但在采暖期就不存在了。
该研究一共纳入40 27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其平均年龄为59岁,74.8%为男士, 40.14%发生在有集中供暖的城市,发病至就诊的中位时间为2.5小时。

该研究还首次估算了相应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疾病负担,发现全国23.13%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归因于低气温,1.58%归因于气温较前一天下降。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而且,低气温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有害影响在暴露1小时内即可显现,然后在24小时内逐渐变弱,此后消失。相邻两天气温下降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不良影响在暴露当天最大,第二天逐渐减弱,此后消失。
该研究显示,在一天内,上午7:00~12:00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率最高(32.5%),其次是下午13:00~18:00和晚上19:00~24:00,发病率分别为27.9%和23.7%,凌晨1:00~6:00发病率为16%。
8月10日,柳叶刀子刊发表的一项迄今为止我国急性主动脉夹层领域规模最大(包含来自我国313个城市、1868家医院的4万余例患者)的全国性病例交叉分析进一步证实,低气温和气温下降与主动脉夹层发病强烈相关。
≥65岁居民体重指数24~26最好!中国CDC近36万人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者发表的一项基于中国深圳市老年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出老年人体重指数(BMI)的最佳范围,对于≥65岁居民,BMI为24~25.9kg/m2,死亡风险最低。研究纳入深圳健康老龄化研究中的35.9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其中4682人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死亡。我国2.7亿居民腹型肥胖!国际学会建议:应常规测腰围
近期,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和国际心脏代谢风险学会在发表共识,指出腰围应作为“生命体征(vitalsign)”,并建议临床上应常规测量腰围,该措施既重要又可行。杨进刚阜外2023-09-02 16:01:14
0000葛均波等Lancet子刊研究称:微信可指导患者康复!
10月10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等人在Lancet公共卫生子刊发表了一项平行分组、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提示,通过微信这一社交平台开展手机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项目,有较高的效率和可及性,而且很容易使用。这说明,在慢性病领域广泛地实施类似的治疗模式是可行的。微信指导系统杨进刚阜外2023-08-29 11:21:15
0000广东省医院余丹青等:预测放支架后不良事件新手段
血管内超声(FFR)在冠脉临界病变介入策略选择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在FFR指导的介入治疗后出现心脏不良事件(MACE)。FFR作为一个评估冠脉狭窄的功能学指标,你想没想过PCI术后测量FFR以评估血运重建疗效呢?广东省人民医院余丹清、魏学彪等作出了尝试,他们研究发现,PCI术后测定FFR用于评估血运重建的疗效完全可行,可预测术后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