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DPP研究未能重复大庆研究结果(糖尿病前期生活方式干预未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平均随访2.8年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和二甲双胍组的累积糖尿病发生风险分别降低了58%和31%。这种获益在DPPOS研究15年随访过程中仍持续存在。
5月23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的糖尿病预防项目(DPP)及其预后研究DPPOS 21年随访结果表明,尽管二甲双胍和生活方式干预有明显的糖尿病预防效果,但对心血管病没有明确的预防作用。
DPP研究为一项随机干预研究,3234例糖尿病受损患者被随机分入二甲双胍组(850 mg,2次/天)、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或安慰剂组,随访3年。
研究者指出,这可能与糖耐量受损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心血管风险较低、延长随访期间应用降脂和降压药物,以及研究期间生活方式干预较弱,而二甲双胍依从性逐渐降低、研究外二甲双胍应用范围增大有关,影响了两种干预措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来源:Effects of Long-term Metformin and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and Its Outcome Study. Circulation, 23 May 2022
而大庆队列纳入的是高风险人群,吸烟者比例较高,高血压以及血糖水平更高的糖尿病患病率均较高,总体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亦高。作者认为,DPPOS 研究继续随访可能会验证生活方式干预的真实效果。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这项新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二甲双胍还是生活方式干预,均未能降低主要终点(首次发生非致死性心梗、中风、心血管死亡)和其他心血管结局(包括主要终点、因心衰或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冠脉或外周血管血运重建、血管造影诊断冠心病、心电图诊断隐匿性心梗)的发生风险。
受试者在后续的DPPOS研究中继续接受了18年随访观察,所有人接受较弱的生活方式干预,而二甲双胍组继续应用二甲双胍。
针对糖尿病预防的大庆研究显示,随访23年和30年时,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和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3倍,理论上,在糖尿病前期尽早进行干预,更有可能会降低心血管风险。
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该何去何从?高润霖、蒋雄京述评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血压达标率低是高血压治疗的最大挑战。当前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一直被给予厚望。近日,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蒋雄京教授在本刊撰写述评文章,指出去肾神经术可能并不适合所有高血压患者。近年来,有关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研究不断。通过器械的改进、患者的选择以及消融范围的优化,但是最终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吃糖多增肥肉!美国研究
众所周知,吃糖多容易胖。然而,近期欧洲预防心脏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吃糖多或可导致心脏周围和腹部的脂肪囤积,这对于心血管说是致命的。数据来自一项美国的队列研究,共有3070名18-30岁的健康人参加。1985~2005年20年间共评估了三次糖摄入量。8万人跟踪调查:预防高血压就该这么吃
吃哪些食物会引起高血压?法国一项8万人跟踪3.4年的研究发现,口味重和吃红肉多的人容易发生高血压,而多吃含钾和镁食物、植物蛋白、纤维素、水果蔬菜、坚果和全谷物的人得高血压可能性较低。在校正混淆变量并比较最高摄入量和最低摄入量后发现,钠摄入量增加了17%高血压的风险,动物蛋白增加26%,红肉和加工肉类增加25%。南昌大学二附院疑难病例:12岁女童左肾“毒珍珠”
珍珠光洁美好,不过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程晓曙、董一飞、熊洪亮等遇到的一位12岁女童,右肾长出来的却是“毒珍珠”。这位患者因“高血压查因”住的院。3个月前曾反复出现胸闷痛,每次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入院前3天门诊查血压高达150/106mmHg。否认特殊疾病史。通过入院系列检查,发现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青少年儿童,发育正常,体重正常,无高血压家族史;(2)血压明显升高;杨进刚阜外2023-08-31 17:06:390000中国疾病负担报告:1990~2016年冠心病死亡人数增长加40.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等在本刊发表1990~2016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疾病负担报告。点击下载全文2016年,我国居民前十大死因排序为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病、肝癌、胃癌、道路交通伤害、高血压性心脏病和食道癌。图2005年和2016年中国死因死亡顺位及其变化率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1:45:3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