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张浩(小儿先心病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治经验)
除6例术中即植入起搏器外,其余均于术后(26.0±13.1)d 植入起搏器。除2例因先天性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外,其余均植入单腔起搏。
本研究纳入先心病外科手术同期实施静心外膜途径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33例8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先天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医源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7例。
研究者指出,随着近几年对心外膜途径认识的加深,更多的患儿开始依据指南实施心外膜途径植入。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先心病如单心室矫治、矫正性大动脉转位行心房内Senning术等而言,心外膜途径更是其唯一的选择。
电学指标(心室夺获阈值、电极阻抗和R 波振幅)均未发生显著升高。
对于外科术后医源性传导系统损伤,一般认为7~14 d 内植入起搏器。由于国人对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比较难以接受,一般为术后3周。对于明确的医源性损伤,4岁以前均建议首选心外膜途径植入。
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囊袋感染及起搏器电极折断的情况。所有患儿心功能虽在正常范围之内(左心室射血分数≥55%)。21.2%(7/33)患儿出现心力衰竭或猝死,多为合并复杂型先心病患儿。研究者认为,对于复杂型先心病导致的医源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植入双腔起搏器或可减少心衰或猝死的发生。
来源:张浩, 张涛, 李守军, 等.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围术期心外膜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和随访.中国循环杂志,2015, 30: 777-780.
本研究选择的导线电极均为类固醇洗脱,随访(46.8±33.8)个月,起搏器的关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浩等研究发现,医源性损伤导致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小儿先心病外科围术期植入永久起搏器的主要原因。而心外膜途径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是治疗先心病围术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有效手段,远期随访效果好。
室间隔缺损和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手术更多出现医源性损伤导致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因为其每年有5%自发性高度传导阻滞可能,对于此类患者也更倾向于积极植入起搏器。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小儿先心病外科矫正手术不可避免地带来医源性的传导系统损伤,从而需在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
我国急性肺栓塞死亡率大幅降至1.3%!王辰院士等中国7438例肺栓塞登记
近日,国家呼吸病中心王辰院士等的中国肺血栓栓塞登记研究(CURES)分析显示,2009年至2015,我国急性肺栓塞死亡率从3.1%降1.3%。研究纳入2009~2015年间7438例成人急性症状性肺栓塞患者。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和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评分进行危险分层。丹麦研究称,年轻糖尿病心脏死亡风险增7倍
根据丹麦大规模的全国性研究数据,儿童及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比非糖尿病的同龄人高出7倍。本研究中,十年间死亡的14294人中有5%人患有糖尿病,其中70%患有1型糖尿病,30%患有2型糖尿病。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235/10万人年,而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者(51/10万人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病,230例(34%)死于心脏病。17%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源性猝死。呼吁广泛使用复方制剂!世界心脏联盟主席述评
世界心脏联盟的前任主席SalimYusuf和现任主席FaustoPinto教授在《柳叶刀》发表述评呼吁,全球应广泛使用包括降压、他汀和阿司匹林在内的复方制剂,尤其可明显降低低、中等收入国家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8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80%在低中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的患病人数是高收入国家的1~3倍。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7:47:06
0000美发布非他汀类降脂药共识:依折麦布是大部分患者的首选,PCSK9抑制剂上榜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院发布了关于使用非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专家共识,推荐最大剂量他汀治疗后仍无法达标的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善和他汀治疗后LDL-C降幅不能达到50%的高危患者,可接受烟酸、依折麦布或PCSK9单克隆抗体等。推荐要点包括:1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或LDL-C≥190mg/dl者,若应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后,仍无法实现LDL-C降低>50%,可考虑应用非他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