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干预是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来源: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5):609-626
①一级预防:针对容易发生肥胖的高危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例如:通过科普教育、改造环境,促进健康的饮食和规律运动等行为;
营养干预是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
儿童时期是获得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形成的时期,也是肥胖预防的关键期。儿童肥胖防控是“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着力点。
图 成人和儿童肥胖患者的规范化干预流程
全人群都应把保持健康体重作为目标,孕妇和儿童青少年是肥胖防控的重点人群。
个人、家庭、社区、学校、政府、专业机构和企业等应共同努力,改善致肥胖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肥胖及相关慢性病。
共识指出,营养干预是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
全生命周期包括孕前期、孕期、儿童青少年时期、成年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

肥胖是一个复杂系统问题,中国肥胖问题是由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和行为因素共同驱动的。
另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 kcal,或每日能量摄入限制在1 000~1 500 kcal的限制饮食能量。
中国目前建议使用BMI为24.0~28和≥28.0分别诊断成人超重和肥胖,采用腰围男性≥90.0 cm、女性≥85.0 cm诊断成人中心性肥胖。
最新发表的研究预测,至2030年,中国≥18岁居民超重/肥胖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中将达15.6%。

依据最新的调查,2020年,在6~17岁的儿童青少年以及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中,超重/肥胖率分别达20%和10%。
对超重/肥胖者实施多种生活方式策略,主要包含营养、运动和行为方式干预等。
图 中国肥胖的群体层面决定因素和个体层面危险因素
肥胖防控应采取全人群、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措施
③三级预防: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膳食管理联合减重治疗的方式,实现减轻体重或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目标,必要时可采用代谢性手术治疗。
为保证体重管理各环节操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达到理想体重,需要建立规范化流程。流程应包括个体多维度评估、三级预防措施的选择、体重与相关指标的监测和随访计划的制订。
近期,《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开展综合干预措施,实施全方位肥胖防控。
肥胖是复杂的社会问题
肥胖的三级预防
根据最新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4 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中国超重肥胖居民全球最多
②二级预防:通过筛查,对已经确诊为超重和肥胖的个体进行并发症评估,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阻止体重的进一步增加,并防止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可考虑使用药物减轻体重;
从生物医学角度,肥胖可理解为遗传、膳食、生活方式与行为、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如职业、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健康素养、疾病状况、用药情况等)等个体因素导致的能量过剩。
1992年超重及肥胖率为16.4%和3.6%,2004年则为20.1%和7.1%,到2018年则增长至34.3%和16.4%。
共识指出,超重、肥胖或减重失败等经历会带来自卑、自责等负面心理感受,易诱发焦虑、抑郁障碍等精神异常,会进一步加重肥胖患者的过量进食行为。
WHO早就将肥胖视为一种病,肥胖也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肥胖也可导致社会和心理问题,增加居民卫生保健服务成本,造成医疗卫生体系的负担加重。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同时,环境驱动因素和更远端的系统动力因素(如政策、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影响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其他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被建议用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
因此,在肥胖治疗中应包括心理疏导和支持以及对相关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的针对性治疗。
建议依据代谢率实际检测结果,分别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85%和80%平衡能量的摄入标准,以达到能量负平衡,同时能满足能量摄入高于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基本需求。
药物主要在成年人中应用。目前,仅奥利司他获批为非处方药,可用于肥胖治疗的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肥胖是一种病
每周步走4小时的人即使发生脑卒中病情或更轻
有一种可怕就是半身不遂,大脑受损,而脑卒中就是其中常见病因。如何预防或减轻脑卒中所致残疾程度?近期一项瑞典研究发现运动是良药:平日里保持适量运动或能减轻脑卒中严重程度,比如一周最少步走4个小时或去游2~3个小时的泳。研究者发现,那些发生过脑卒中的老人有52%表示自己平时不怎么活动。研究显示,发生脑卒中后症状轻的比例,在不运动的老人中有73%,少量运动者中有85%,中等程度运动者中有89%。心血管高危人群应接受行为咨询!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建议
预防心血管病要未雨绸缪。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布声明,建议加强行为咨询,以促进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体育锻炼、改善健康饮食,为心血管病的预防扎好“篱笆”。这一推荐强度为B级。这项声明适用于18岁以上确诊高血压或血压升高者、血脂异常者、或伴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或估算10年心血管病风险为7.5%者,不包括血糖异常、肥胖和吸烟者。这也是对2014年建议的更新。欧美随机对照试验问题多,近半数企业资助!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RCT分析
6月9日,欧洲心脏杂志子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欧美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引用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仍有不少存在方法学问题和局限。比如,四成研究无活性药物对照,近半数研究由企业资助,2/3的研究观察到的治疗效果低于预期,1/3的研究观察到的治疗效果低于预期20%以上。作者指出,更好地了解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对于制定临床实践建议至关重要。杨进刚阜外2023-07-26 17:52:21
0000Circulation发表研究称,多次怀孕增加房颤风险
2月7日,国际著名的心脏杂志《循环》(Circulation)推出了“GoRedforWomen”专刊,以此呼吁关注女性心脏健康。该专刊中值得引起注意的一项研究是对女性健康研究的随访分析。该分析结果提示,多次怀孕可能会导致未来出现房颤的风险增加。与从来没有怀孕的女性相比,怀孕4次以上的女性出现房颤的风险会增加30%~50%。心梗室间隔穿孔部位不同,封堵疗效有差别吗?华中阜外研究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梗最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功能不全和心原性休克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其发生率约为0.2%~2.0%,其中前间隔发生的室间隔穿孔较为常见,占66%~78%,后间隔穿孔占17%~22%。与前间隔穿孔相比,后间隔穿孔时血流动力学更不稳定,穿孔特征更为复杂,瓣膜结构受到的影响更大,介入封堵治疗的效果少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