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干预是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近期,《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发布。
中国超重肥胖居民全球最多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1992年超重及肥胖率为16.4%和3.6%,2004年则为20.1%和7.1%,到2018年则增长至34.3%和16.4%。
依据最新的调查,2020年,在6~17岁的儿童青少年以及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中,超重/肥胖率分别达20%和10%。
最新发表的研究预测,至2030年,中国≥18岁居民超重/肥胖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中将达15.6%。
肥胖是一种病
WHO早就将肥胖视为一种病,肥胖也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肥胖也可导致社会和心理问题,增加居民卫生保健服务成本,造成医疗卫生体系的负担加重。
根据最新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4 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中国目前建议使用BMI为24.0~28和≥28.0分别诊断成人超重和肥胖,采用腰围男性≥90.0 cm、女性≥85.0 cm诊断成人中心性肥胖。
营养干预是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
对超重/肥胖者实施多种生活方式策略,主要包含营养、运动和行为方式干预等。
共识指出,营养干预是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
建议依据代谢率实际检测结果,分别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85%和80%平衡能量的摄入标准,以达到能量负平衡,同时能满足能量摄入高于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基本需求。
另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 kcal,或每日能量摄入限制在1 000~1 500 kcal的限制饮食能量。
药物主要在成年人中应用。目前,仅奥利司他获批为非处方药,可用于肥胖治疗的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其他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被建议用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
共识指出,超重、肥胖或减重失败等经历会带来自卑、自责等负面心理感受,易诱发焦虑、抑郁障碍等精神异常,会进一步加重肥胖患者的过量进食行为。
因此,在肥胖治疗中应包括心理疏导和支持以及对相关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的针对性治疗。
肥胖是复杂的社会问题
从生物医学角度,肥胖可理解为遗传、膳食、生活方式与行为、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如职业、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健康素养、疾病状况、用药情况等)等个体因素导致的能量过剩。
同时,环境驱动因素和更远端的系统动力因素(如政策、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影响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图 中国肥胖的群体层面决定因素和个体层面危险因素
肥胖防控应采取全人群、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措施
全人群都应把保持健康体重作为目标,孕妇和儿童青少年是肥胖防控的重点人群。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开展综合干预措施,实施全方位肥胖防控。
全生命周期包括孕前期、孕期、儿童青少年时期、成年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
儿童时期是获得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形成的时期,也是肥胖预防的关键期。儿童肥胖防控是“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着力点。
肥胖的三级预防
①一级预防:针对容易发生肥胖的高危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例如:通过科普教育、改造环境,促进健康的饮食和规律运动等行为;
②二级预防:通过筛查,对已经确诊为超重和肥胖的个体进行并发症评估,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阻止体重的进一步增加,并防止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可考虑使用药物减轻体重;
③三级预防: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膳食管理联合减重治疗的方式,实现减轻体重或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目标,必要时可采用代谢性手术治疗。
为保证体重管理各环节操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达到理想体重,需要建立规范化流程。流程应包括个体多维度评估、三级预防措施的选择、体重与相关指标的监测和随访计划的制订。

图 成人和儿童肥胖患者的规范化干预流程
肥胖是一个复杂系统问题,中国肥胖问题是由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和行为因素共同驱动的。
个人、家庭、社区、学校、政府、专业机构和企业等应共同努力,改善致肥胖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肥胖及相关慢性病。
来源: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5):609-626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九大要点!欧洲心脏杂志文章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但这类患者多差异大、病情复杂、风险较高。近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循证医学证据,阐述了老年急性冠心病患者的管理。其中要点如下:1.衰老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炎症水平增加(一氧化氮减少)、血压升高(动脉僵硬度增加)、血管功能障碍和心功能异常(心脏重塑、舒张功能障碍)。哈佛学者:血钙低,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
哈佛大学医学院Brigham妇女医院研究者发现,较低的血清钙水平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即使是在正常范围。研究者发现,本研究中的267例心脏骤停患者在90天内的血钙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9.18mg/dlvs9.27mg/dl)。Meta 分析可用于估算样本量!阜外医院王杨等研究
医疗器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通过上市前确证性试验才能够得到充分证实;确证性研究需要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完成严谨的试验设计、样本量估算,最终确定研究规模。阜外医院王杨、尹潞等发表文章以药物洗脱球囊(DEB)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支病变为例,提出采用文献检索和Meta分析方法可为临床试验的样本量估算提供更为稳妥的文献支持。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Meta分析汇总同品种产品结果估算样本量的方法。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七成冠心病事件和四成脑梗与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对近50万人追踪7年余发现,67.9%国人冠心病事件和39.1%缺血性脑卒中,与吸烟、饮酒、身体活动、饮食、肥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能坚持不吸烟或尽早戒烟、每日饮酒<30g、爱运动、饮食蔬果充足红肉少,以及健康体重中至少4项,就可相对降低58%的严重冠心病事件风险,降低43%的冠心病风险,降低39%脑梗塞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8-06 16:36:40
0000丹麦研究:房颤患者胃肠道出血,需警惕肠癌!
房颤患者常规服用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而导致中风。然而,存在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估计每年约有1%-2%的患者会出血。近日,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的一项丹麦研究称,应用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如果出现胃肠道出血,建议进行肠癌的筛查,不能单纯认为是抗凝药物的原因。该研究发现,与没有胃肠道出血的患者相比,那些发生出血的患者被诊断为肠癌的可能性高出11-24倍。杨进刚阜外2023-09-01 17:07:15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