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残余胆固醇(有理论依据,阜外俞梦越,袁建松等研究)
进一步分析显示,残余胆固醇水平升高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即便校正多个常规血脂指标后,残余胆固醇水平升高仍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相关,且在各种血脂指标中,只有残余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强烈的危险因素。
残余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主要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中密度脂蛋白(IDL)组成。
中位随访41.7个月,结果显示,残余胆固醇水平≥0.49 mmol/L的患者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中风、血运重建、因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衰住院)发生率明显残余胆固醇水平<0.49 mmol/L的患者(16.9% vs 11.5%),主要是血运重建和因心衰住院发生率升高。
来源:Side Gao, Haobo Xu, Wenjian Ma, Jiansong Yuan, Mengyue Yu. Remnant Cholesterol Predicts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 J Am Heart Assoc, 10 May 2022
校正多个潜在混淆因素后,研究者发现,残余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个标准差,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61%;残余胆固醇水平≥0.49 mmol/L的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41%。
该研究为一项单中心的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179例冠脉非阻塞性心梗患者,根据残余胆固醇水平中位数(0.49 mmol/L)区分为两类,其中残余胆固醇水平≥0.49 mmol/L的患者有591例(50.1%)。
研究者认为,残余胆固醇水平可被用于冠脉非阻塞性心梗患者的风险分层,同时可能也是强化降脂、改善预后的潜在靶标,该研究为靶向降低残余胆固醇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不同的亚组中,残余胆固醇水平依然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尤其是在LDL-C≥1.8 mmol/L的患者中。
ROC曲线分析进一步证实,在冠脉非阻塞性心梗患者中,残余胆固醇水平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预测价值(AUC=0.61),将其加入TIMI风险评分后,预测准确性更高(AUC=0.72)。
5月10日,阜外医院高斯德、俞梦越、袁建松等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冠脉非阻塞性心梗患者中,残余胆固醇水平升高意味着预后较差,且两者之间的关系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
他们指出,由于残余胆固醇水平可能会改变LDL-C相关动脉粥样硬化负担以外的心血管风险,靶向降低残余胆固醇的个体化治疗策略颇有前景,尤其是残余胆固醇水平较高的患者,即便LDL-C已达标也仍需进一步治疗。未来需要开展随机研究来解答靶向降低残余胆固醇与他汀联合的策略是否优于强化降LDL-C的策略。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心脏记忆有妙用!阜外医院陈柯萍等综述
心脏记忆指心室除极异常导致复极发生的适应性电重构现象,心电图上表现为异常除极终止后的T波方向仍与之前异常除极的QRS主波方向一致。近年来,心室起搏相关心脏记忆逐渐引起关注。阜外医院陈柯萍等结合相关研究发表文章指出,心脏记忆除了作为缺血性T波改变的鉴别诊断工具以外,还可预测心室失同步性,后者在生理性起搏领域有重要意义。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半数中青年不明原因脑卒中与卵圆孔未闭有关
大量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是不明原因脑卒中的重要病因,且为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55岁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约40%~50%的发病已证明与卵圆孔未闭有关。为了规范应用封堵器封堵卵圆孔的治疗,我国先心病介入诊疗专家和心脑血管专家,就此制订了《卵圆孔未闭预防性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其中要点见下:1.临床上对于年轻人(<55岁)、缺乏易患因素,突然出现的脑卒中应怀疑卵圆孔未闭为其病因。积水潭医院赵兴山等研究称,腹部脂肪预示高血压风险
肥胖和高血压很“亲密”,不过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定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QCT)可以精确地显示一个人脂肪的含量和分布,北京积水潭医院赵兴山、陈洪群等利用QCT进行研究显示,腹内脂肪面积与血压水平呈显著相关性,且腹内脂肪面积而非皮下脂肪面积为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十三五”期间中国十大心血管病基础研究名单
本次大会还公布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十大心血管病基础研究名单。1、论文题目:IL-18的剪切触发β-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脏炎症和纤维化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肖晗/张幼怡发表期刊/年份:EuropeanHeartJournal/20182、论文题目:CaMKII作为RIP3的底物介导缺血和氧化应激所诱导的心肌程序性死亡作者单位:北京大学BBC调查千余名夜班医生:41%开车打瞌睡,一名女医生首个夜班后即死于车祸
近期,英国广播公司(BBC)在1100余名初级医生中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有41%的人在下夜班开车回家途中打过瞌睡。这也意味着,10个人中有多于4个人面临交通事故风险。而事实也让人遗憾,一位女医生在值完第一个夜班后,回家途中即死于车祸。而另一位女医生的经历也是让人一头冷汗:一出医院大门就向相反方向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