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房颤(消融效果更好,Circulation杂志研究)
但对于≥75岁的房颤患者来说,导管消融并未带来显著获益。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CABANA研究共纳入2204例至少有1个中风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随机分入导管消融组或药物治疗组。在这些患者中,<65岁者占34.8%,65~74岁者占51.3%,≥75岁者占21%。
12月22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的CABANA研究新分析表明,相对年轻的房颤患者,从导管消融治疗中的获益更大。
在导管消融组和药物治疗组中,不论患者年龄多大,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3%。
来源:Association Between Age and Outcomes of Catheter Ablation Versus Medical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Results from the CABANA Trial. Circulation, 22 Dec 2021
在<65岁、65~74岁、≥75岁的患者中,导管消融组4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7.8%、14.8%,而药物治疗组分别为7.8%、9.6%、9.0%。
分析结果显示,在<65岁和65~74岁的房颤患者中,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导管消融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包括死亡、致残性中风、严重出血、心脏骤停)发生风险分别降低了43%和21%。
进一步分析显示,房颤患者年龄每增加10岁,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增加27%,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6%。
在上述3个年龄段房颤患者中,导管消融组的房颤复发风险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降幅分别为53%、42%、51%。
0000
相关推荐
查房颤,可摸脉!亚太学会指南
近日,亚太心律学会(APHRS)发布了房颤筛查指南。指南建议,≥65岁老人应接受机会性筛查,可通过脉搏触诊,然后行心电图确诊,或者应用30s的心电图作为主要筛选方法。对于≥75岁人群或脑卒中高危人群可考虑系统筛查以检测房颤。在既往无房颤病史,而由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检测到≥5min的心房高频事件(AHRE),即亚临床房颤。给“油腻中年大叔”看相:这几个表现说明真的有问题
最近,油腻中年男在社交网络上刷屏。“油腻中年”一词,让中年男士人人自危,纷纷担心被贴上“油腻中年男”的标签。先来看看网传的“油腻中年男”的典型特征:如果一个男人具备大肚直挺、头顶微秃、鼻毛外露、手腕戴串、手托保温杯等特征之一,那他就是“油腻的中年大叔”。你别说,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年男性常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大肚直挺就表明腹型肥胖。出生时体重<5.7斤,成年后易患心脏病!南京学者研究
此前已有研究发现,出生体重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有关。近期,南京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覆盖英国生物数据库中25万余人的研究提示,出生体重<5.7斤时,成年后出现冠心病、中风、心衰的风险均较高,较出生体重6.8~7.6斤者分别增加23%、19%、28%。出生体重<5.7斤的人,如果成年后变肥胖(体重指数≥30kg/m2),冠心病和心衰发生风险最高,分别增加96%和139%。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双抗应超过1年!阜外医院窦克非等研究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来说,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基石。当前指南建议,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论是否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均应接受至少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冠脉缺血事件再次发生。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陆续提示,PCI术后短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更好。Circulation子刊研究:补充多种维生素对心脏健康毫无补益
多种维生素补一点有助于健康?近日Circulation子刊纳入18项研究200多万受试者的荟萃分析表明,对于心血管健康,这也许是海市蜃楼。研究显示,补充多种维生素对心脏健康毫无补益。补充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不能预防心梗、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表示“我们对相关科学证据进行了很严谨的评估”,结果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