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室间隔穿孔部位不同(封堵疗效有差别吗,华中阜外研究)
来源:孙子瑞,陈同峰,韩宇,等. 心肌梗死后前间隔和后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治疗效果比较.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 743-748.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08.003【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可查阅全文】
67 例患者中,介入封堵术失败 4 例。其中,前间隔组 2 例,原因均为术中心脏破裂;后间隔组 2 例,1 例因术中反复心室颤动而放弃封堵,1 例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治疗。
而后间隔室间隔穿孔出入口多处于不同水平,穿孔部位通常靠后、靠近基底部,形态较为复杂,多为不规则或多个破口,部分病例导丝通过穿孔较为困难,这为轨道建立带来很大的困难,通过孔道时导管需向后旋转,必要时需更换不同导管进行尝试,但是一旦轨道建立后,输送鞘形态较为顺畅,封堵器输送较为容易。
封堵手术后,后间隔组平均二尖瓣反流面积仍明显大于前间隔组。
远期随访结果显示,前间隔组和后间隔组的再次住院率、脑血管事件及二次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别。生存曲线分析也显示,两组的远期生存率相似。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刘煜昊等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提示,尽管与前间隔穿孔患者相比,后间隔穿孔患者术前及术后瓣膜反流更严重,但介入封堵术对两类室间隔穿孔的远期疗效相当。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梗最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功能不全和心原性休克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其发生率约为0.2%~2.0%,其中前间隔发生的室间隔穿孔较为常见,占 66%~78%,后间隔穿孔占 17%~22%。
前间隔穿孔患者特点为出口和入口多在同一水平,穿孔通道较为规则、平直,建立轨道较为容易,但由于穿孔位置多为近心尖部位,输送鞘易产生弯曲打折现象,这为封堵器的输送带来了很大困难,必要时需要通过颈内静脉途径进行封堵,以降低输送鞘打折现象的发生;同时,前间隔穿孔患者建立轨道过程中易引起心包填塞,故动作需轻柔。
作者指出,由于前间隔穿孔和后间隔穿孔解剖特征的不同,其介入操作技巧及术中注意事项也明显不同。
63 例介入封堵成功的患者中,院内死亡 7 例。前间隔组 6 例死亡,其中 4 例因二尖瓣、三尖瓣大量反流引起心力衰竭,最终死亡;2 例严重溶血,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间隔组 1 例患者于术后第二天因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5 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67 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室间隔穿孔部位将患者分为前间隔组(n=44)和后间隔组(n=23)。
两组的手术时间、X 线辐射量、封堵器直径、院内死亡率、术后残余分流、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均相似。
封堵手术前,与前间隔组相比,后间隔组平均二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面积较大,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
与前间隔穿孔相比,后间隔穿孔时血流动力学更不稳定,穿孔特征更为复杂,瓣膜结构受到的影响更大,介入封堵治疗的效果少有报道。
作者认为,前间隔、后间隔穿孔患者封堵术后远期疗效相当,因此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经仔细评估后接受介入封堵术是可行的,但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来证实。
喝水少惹祸端:让人变笨、危害血管和心动过速
人是水做的,好好喝水有多重要?让人变笨有时候是不是会有这种感觉:睡了一晚好觉,可是第二天还是精神气不够,脑子还慢半拍?近日一项美国研究提示,这可能是喝水少捣的鬼。研究显示,脱水与大脑灵敏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当身体失水量为体重2%的时候,人的精神状态就开始亮红灯,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和专注力均会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脱水2%的时候,个体可能并不感到口渴。吃的咸,伤免疫!Cir Res研究
盐摄入过多会得高血压,进而带来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盐摄入增加血压和心血管风险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近期,Circulation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一种参与免疫细胞炎症反应的蛋白复合物)的激活引起了盐敏感性高血压。心电图,也可“判断”年龄!佛明翰研究
深度神经网络(DNN)年龄预测模型可根据心电图波形预测心电图年龄。佛明翰心脏研究发现,在社区居民中,若心电图年龄比实际年龄越大,死亡、心梗、房颤和心衰风险越高。研究纳入9877名社区居民,平均年龄55岁,共有34948个心电图。根据心电图年龄比实际年龄的差值将受试者分为正常、加速衰老或减速衰老。心电图年龄比实际年龄大≥9岁为加速衰老,心电图年龄比实际年龄小≥9岁为减速衰老。韩国研究:健康人体重、血压、胆固醇以及血糖水平波动大会增加127%死亡风险
体检时体重、血压、胆固醇以及血糖水平均正常,就真的很健康?近日韩国学者对67万余人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这些指标还要关注其“风吹草动”,如果波动大,同样危害不小。研究平均随访5.5年的结果显示,与那些体重、血压、胆固醇及血糖水平稳定的人相比,上述相关指标波动最大的人,会增加127%的死亡风险,43%的心脏病发作风险,41%的脑卒中风险。有人会说,我的指标确实变化了,但是变好了,难道也有风险?少量吸烟同样有害!柳叶刀子刊研究称:每天5支肺损伤长达数十年
许多人认为每天抽几支烟并没有那么糟糕,但事实并非如此。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显示,即使每天吸烟少于5支,也会对肺部造成长期损害。而且,一天抽5支烟的人与一天抽两包烟的人在肺功能丧失方面的差异相对较小。戒烟后,肺损伤还会持续数十年。研究分析发现,轻度吸烟者(少于5支)的肺功能下降的速度比不吸烟者要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