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成冠心病没有危险因素(欧洲心脏杂志呼吁应加强管理)
众所周知,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吸烟是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纠正这些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目标。
近日,欧洲心脏病杂志发表一篇文章指出,有相当一部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没有这些可改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14项试验的12.2万人的数据,发现有17%的冠心病患者没有危险因素。 SWEDEHEART注册研究对6.2万例ST段抬高心梗患者的分析也发现,15%没有可纠正的危险因素。 两项澳大利亚ST段抬高心梗队列中,没有可改变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比例在10年内从14%增加到27%。 文章指出,虽然这类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其绝对数量相当可观,保守估计会有2960万人,每年造成140万人死亡。 尽管如此,目前的临床试验和指南忽略了这类冠心病患者群体。 有研究发现,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相比,无危险因素的ST段抬高心梗患者30天死亡率高50%左右。 作者呼吁,应关注这类没有危险因素的心血管病患者。 当前,用于二级预防的许多药物都是针对特定的危险因素研发的,比如ACEI/ARB、他汀,对于那些在没有高胆固醇或高血压的情况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降压和降脂的效果可能会减弱。 然而,这两种关键的药物都具有潜在的其他的益处。他汀类药物直接影响内皮功能和斑块稳定性,ACEI/ARB则直接影响氧化应激和炎症介导的血管和心肌病理生理机制。 文章指出,一部分无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发病仅仅是因为被“忽略”了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进展;其余的可能是有异质性的基础生物学机制,可能途径包括炎症、环境暴露以及与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互作用。 目前,新的风险评估指标越来越多,如多基因风险评分、多组学标志物以及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等,这些是与危险因素较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有关的新危险指标,但这些生物学标志物并没有在一级预防心血管风险评分中常规使用。 文章指出,除了潜在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外,无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在遵循二级预防治疗方面也有不足。 他汀、ACEI/ARB的应用率较低以及心梗后没有尽早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此类患者死亡率过高的部分原因。 来源: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absence of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a call for action. Eur Heart J. 2021 Jul 22. Epub ahead of print.
美国心脏协会称,大学毕业比高中毕业者寿命长9年
美国数据显示,一般来讲,大学毕业(学士学位)的25岁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人活的时间要长九年。另外,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同样显示,大学毕业生也更健康,与高中辍学者相比,肥胖和吸烟率较低。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是影响他作出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的选择,人们的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童年及成年后教育的影响。研究者发现,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他们患上心脏病或中风的可能性越小。荷兰学者建立筛查左心衰竭所致肺高压的预测模型
临床上确诊肺动脉高压(PAH)需排除继发于左心衰竭的肺高压。目前多推荐行侵入性检查。近期,荷兰VU大学医学中心的学者发表文章称他们建立一个简单实用的预测模型用于在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筛查左心衰竭患者。研究者称,使用该风险评分系统,可使左心衰竭患者接受右心导管检查的数量减少20%。杨进刚阜外2023-07-28 16:11:41
0001大连医大一附院夏云龙:房颤消融术后这些病人还需长期服用华法林
对于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术后维持窦性心律是否能够长期停用华法林?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李国草等进行的2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提示,这类患者中CHA2DS2-VASC<2分者可以酌情考虑停用华法林,但CHA2DS2-VASC≥2分者,继续应用华法林抗凝获益更大。杨进刚阜外2023-07-29 15:55:07
0000对于复杂病变介入治疗,IVUS指导更安全有效!Circulation子刊研究
血管内超声(IVUS)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近期,Circulation子刊发表一项纽约PCI注册研究分析发现,IVUS指导复杂病变介入治疗能显著降低死亡率。研究纳入了44305例接受复杂病变PCI治疗的患者。共有6174例(13.9%)患者接受了IVUS引导的PCI。中位随访期为2.5年。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0:21:41
0000约三成博士研究生精神疾病风险高,女博士尤甚
比利时一项针对3659名博士生的调查显示,博士研究生患常见精神疾病的风险较高,是其他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2.43倍,是其他高等教育学生的1.85倍。研究者使用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1%的博士生曾在最近几周经历至少2种心理状态不佳的症状,32%的受访者出现了超4种不适症状。杨进刚阜外2023-08-07 15:30:4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