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87

血小板功能和基因检测有用吗(上海学者综述)

杨进刚阜外杨进刚阜外2023-09-17 15:36:290

2016年发表的ANTARCTIC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下抗血小板治疗并不能改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结局。研究者指出,目前许多中心仍在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国际指南仍然推荐对高风险患者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但该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种临床实践和这些推荐。

由阜外医院唐熠达教授牵头的 CREATIVE 研究表明,对于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联合西洛他唑的强化抗血小板策略能够明显改善高血栓风险患者临床结局,且不增加主要出血风险。

2019 年发表的 POPular genetics 研究表明,对于接受直接冠脉介入治疗的 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CY2P12 基因指导下P2Y12 受体抑制剂治疗 12 个月后,在降低血栓事件发生风险方面不劣于标准治疗,而且出血发生率更低。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沈成兴、王迪等对国内外相关指南与共识以及最新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后发现,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仍不能改写目前的指南与共识,基于血小板功能和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是否能带来临床获益,仍需进一步探讨。

正在进行中的Tailor-PCI 研 究在202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 CYP2C19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并不能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稳定性冠心病患者 冠脉介入术后 1 年内的缺血事件风险。

传统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均存在血小板反应多样性,即不同的人对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不同。目前,血小板功能和基因检测已逐步用于指导临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但这种做法会带来真正的临床获益吗?

作者指出,基于血小板功能和基因检测的抗血小板治疗是否能改善临床结局,目前仍缺乏大型临床研究证据。

2017 年 公布 的 TROPICAL-ACS 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下的抗血小板降阶治疗,在冠脉介入术后 1 年临床净获益方面,不劣于普拉格雷标准治疗。研究者认为,对于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抗血小板降阶治疗是一种可替代的方案。

在当前的相关指南与共识中,大多数不推荐常规进行血小板功能和基因检测,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建议采用这些检测。

由意大利帕尼尔大学 Diego Ardissino 教授牵头的 PHARMCLO 研究因伦理问题被提前终止,但该研究表明,基于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缺血及出血事件。

2018 年 发布的 ADAPT-PCI 研究表明,CYP2C19 基因检测虽未明显改善冠脉介入后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的确会影响抗血小板药物处方。研究者认为,医生在制定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临床和遗传因素。

来源:王迪,沈成兴. 基于血小板功能和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 619-624.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1.06.015.【长按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可阅读全文】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