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年龄增加,血压的升高可以延缓!阜外医院李希团队329万居民分析
业已证实,血压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年龄增长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血压逐年升高的幅度在不同人群中是否有差异?既往研究少有探讨。
近日,阜外医院李希团队一项对31个省级行政区329多万中国成人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社会经济学特征的人群中,血压随年龄增长的升高速度有显著差异:升高最快人群的速度是最慢人群的3倍。
研究还发现,服用降压药物,能够显著延缓血压随年龄增长的升高速度。
研究收集了性别、教育水平、职业、家庭年收入、城乡地区、所在省份、婚姻状态和吸烟等信息,在超过2.5万个亚组人群中分析了血压随年龄增长的升高水平,全面地评价了不同社会经济学特征人群中血压和年龄的关系。
此外,研究以是否服用降压药物作为分层因素,评价了降压药物治疗对血压-年龄关系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总人群中,收缩压随年龄增长的平均升高速度为6.4 mmHg/10年。
亚组分析显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的升高速度最快为11.3 mmHg/10年,最慢为0.9 mmHg/10年。
升高速度最快的人群往往有以下特征:女性、教育水平低、农民、家庭收入低、居住于农村地区和居住于西藏地区。

女性随年龄增加收缩压上升速度明显高于男性

农村居民随年龄增加收缩压上升速度明显高于非农村居民
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人群中,收缩压升高速度的95%置信区间为3.3~8.2 mmHg;在服用降压药物的人群中,95%置信区间为1.3~4.1 mmHg。
本研究提示性别和多种社会经济学特征等暴露因素对血压—年龄关系具有一定影响。
女性的血压逐年升高较快可能和绝经期后的血压显著升高有关。
教育水平低、家庭收入低等社会经济学特征是血压逐年升高的重要因素,其原因仍有待进一步阐明。
西藏地区居民可能由于高纬度暴露、长期慢性低氧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导致血压随年龄增长速度较快。
老龄化不可避免,但高血压可以预防
作者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本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数据表明,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高达3.3亿。研究者基于研究结果推测,2050年中国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卒中和冠心病病例数量将高达17000例和25000例。
本研究结果发现,降压药物治疗能够显著延缓血压随年龄增长的升高速度,表明降压药物治疗是减轻老龄化进程带来的卫生疾病负担的重要举措。
研究者表示,目前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早期人群筛查,加强科学宣教工作,改善降压药物的可及性,优化高血压治疗是下一步的干预方向。
杂志同期也专门配发了述评,指出“老龄化不可避免,但高血压可以预防(Aging is inevitable, but hypertension is preventable)。”
这项研究共纳入China PEACE百万人群项目中35~75岁329万名居民,平均年龄55.8岁,59.6%为女性。
来源:The China PEACE Collaborative Group. Association of age and blood pressure among 3.3 million adults: insights from China PEACE million persons project. J Hypertens. 2021;39:1143-115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对抗败血症,钙拮抗剂竟能使生存率增加一倍?
作为降压药物和抗心绞痛药物,钙拮抗剂在临床应用广泛。近期公布的两项研究发现了这类药物的新用途:对抗败血症!其中一项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纳入1060例败血症患者,评估钙拮抗剂是否对他们有效。结果发现,服用钙拮抗剂的人30天生存率增加一倍。另外一项发表在《美国治疗杂志》上的最新研究则对2000余例肺炎患者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服用钙拮抗剂者进展至败血症的风险降低一半。怎样鉴别TakoSTubo心肌病与ST段抬高型心梗?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榕翀、梁滨等对比发现,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相比,心电图以ST段抬高为特征的TakoSTubo心肌病患者发病前多伴精神或躯体应激因素,且QTc间期显著延长,T波倒置分布更加广泛。在这项研究中,1042例初诊为急性前壁STEMI患者中,最终有1.06%确诊为TakoSTubo心肌病。打乒乓球能改善帕金森手颤!日本研究
“我的手经常发抖,越是不动越抖得厉害,干活拿东西的时候反倒不抖了。遇到生人或激动的时候也抖得厉害,睡着了就不抖了。”帕金森病患者常常会这样说。除了静止性震颤,患者还可出现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平衡差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怎样改变?近日一项日本研究发现,中轻度帕金森病患者打打乒乓球,可明显改善这些症状。JAMA刊文称,中国有糖尿病的人短寿9年,农村患者因肾病死亡风险增17倍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糖尿病大国。1月17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发的一项最新研究提示,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寿命比没有糖尿病的人将缩短9年,其中农村地区患者缩短10年,城市患者缩短8年。该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53岁,平均患病时间为6年。该研究估算,如果在50岁时患糖尿病,其随后25年(即到75岁)的累积死亡率将由38%增加到69%,相当于折寿9年。北大人民医院学者揭秘左右心室做功顺序:收缩期因人而异,舒张期右心室始终在前
近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者在本刊发文报告,在健康人群中利用双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到,左、右心室收缩期及舒张期做功顺序具有一定的规律:收缩期做功顺序因人而异,但舒张期右心室做功始终早于左心室。根据这一发现,研究者认为,“根据正常状态下心室间机械做功的顺序优化起搏器程控参数,选择优化舒张期心脏做功顺序,可能是未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参数优化的终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