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VR术后新发LBBB该装起搏器吗(阜外医院陈柯萍等评述)
主动脉瓣与心脏传导系统解剖学上的毗邻关系是TAVR术后传导异常发生的基础。患者自身的临床特征,例如基线传导异常、主动脉瓣钙化以及糖尿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等会增加TAVR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甚至植入永久起搏器风险。
新发传导阻滞还受瓣膜类型、大小的影响。自膨胀式瓣膜系统在植入后会进一步扩张,对LVOT有更高的径向力,因而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指出,目前,TAVR术后起搏治疗的适应证尚缺乏统一的指南,起搏治疗人群的确定通常依据临床医生个人判断。对于出现高度AVB的患者,及时起搏干预十分必要,但对于新发LBBB的患者是否应行起搏治疗,仍存有争议。起搏治疗的理想时机,目前尚无定论。在起搏器类型及起搏方式的选择上,则要因人而异。
新一代的瓣膜系统因结构、材料上的改良,在手术安全性上有较大提升,对传导系统的影响却没有明显改善。
操作相关因素,尤其是左心室流出道(LVOT)内瓣膜的植入深度也被认为与TAVR术后传导阻滞发生有关。
随着TAVR适应证的扩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群面临TAVR相关传导阻滞的困扰,需要多学科心脏团队紧密协作,共同参与到患者管理中,改善患者预后,并期待相关管理指南或共识尽早地提出。
来源:吴斯谨,陈柯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脏传导阻滞的研究进展.中国循环杂志,2021,36:205-208.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02.017【点击二维码获取原文】
近90%的新发LBBB在TAVR术中或术后24 h内发生,可能与球囊扩张、瓣膜植入时对传导系统的机械性损伤有关。
除了起搏干预,目前的管理策略还包括动态心电监测、术中植入临时起搏器及术后随访等,均有助于传导异常的识别和处理。
传导阻滞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具有临床意义的主要包括左束支阻滞(LBBB),以及需要起搏治疗干预的高度房室阻滞(AVB)。
此外,作者表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新发传导阻滞的病理生理基础、影响其转归的因素、起搏治疗的最佳时机以及生理性起搏技术对这类患者的预后影响等。
与新发LBBB类似,TAVR术后新发高度AVB也多在术后短时间内出现,超过术后24h出现高度AVB的风险极低。
阜外医院陈柯萍、吴斯谨发表文章指出,现有的研究数据大都集中在第一代瓣膜,包括国产瓣膜在内的新型瓣膜的临床数据较为有限,未来需要更多、更大规模的研究比较不同类型瓣膜对传导系统影响的差异。
新发LBBB是TAVR术后最常见的传导阻滞类型,在第一代瓣膜中,其发生率约为4%~65%。
国人卒中精准治疗,有新证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王拥军等CHANCE-2研究
10月28日,由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CHANCE-2研究表明,在携带CYP2C19功能丧失等位基因的轻型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于预防90天卒中复发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组(蓝线)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红线)的90天卒中累积发生率比较杨进刚阜外2023-09-20 13:40:01
0000轻症患者第10天肺部病变最重!武汉学者新冠病毒肺炎CT研究:2周时进入吸收期
CT是评估新冠病毒肺炎肺部受累的重要检查手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学者发现,对于轻度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从出现症状后约10天肺部病变最严重,发生肺实变,约14天肺部病变开始改善直至吸收。研究者排除有严重呼吸窘迫和/或吸氧需求的患者,分析了21例轻度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动态CT影像学资料。杨进刚阜外2023-09-02 15:26:22
0001运动防癌!美75万余人研究称,运动强度大,患癌风险低
根据中国疾病负担报告,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阻肺和肝癌是导致我国人群寿命年损失、缩短生命长度的前五位死因,严重影响期望寿命的增长。而近日一项对9项研究75万余人进行的汇总分析发现,运动有助于预防7种常见癌症:结肠癌、乳腺癌、肾脏癌、骨髓瘤、肝癌、子宫内膜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者发现,在运动指南推荐的时间范围内,运动强度大的人,癌症风险更低。杨进刚阜外2023-08-31 17:15:45
000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北大医院通讯文章:我国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估计高达2430万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路霞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撰文称,我国估计有2430万的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其中60.5%的人肾功能尚在正常范围内但伴有轻度蛋白尿。该研究采用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追踪住院患者,对2010-2015年在3级医院住院的3530万例患者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对2010-2011年一般人群中47204例全国代表性样本进行了分析。杨进刚阜外2023-08-03 09:40:57
0000长期值夜班的胖子,心血管病风险高!同济医学院研究
一年四季黑漆漆的夜里,总有人坚持在岗位服务大众,比如医生。但近日同济医学院学者进行的研究显示,长期值夜班者心血管病风险升高,尤其是男性,而且如果人胖,风险更会叠加。图1轮班时间工作年限与10年心血管病风险间多变量调整样条曲线不过离开这种岗位的年头越长,这种风险也随之降低。杨进刚阜外2023-09-15 17:06:0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