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VR术后新发LBBB该装起搏器吗(阜外医院陈柯萍等评述)
近90%的新发LBBB在TAVR术中或术后24 h内发生,可能与球囊扩张、瓣膜植入时对传导系统的机械性损伤有关。
新一代的瓣膜系统因结构、材料上的改良,在手术安全性上有较大提升,对传导系统的影响却没有明显改善。
与新发LBBB类似,TAVR术后新发高度AVB也多在术后短时间内出现,超过术后24h出现高度AVB的风险极低。
作者指出,目前,TAVR术后起搏治疗的适应证尚缺乏统一的指南,起搏治疗人群的确定通常依据临床医生个人判断。对于出现高度AVB的患者,及时起搏干预十分必要,但对于新发LBBB的患者是否应行起搏治疗,仍存有争议。起搏治疗的理想时机,目前尚无定论。在起搏器类型及起搏方式的选择上,则要因人而异。
此外,作者表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新发传导阻滞的病理生理基础、影响其转归的因素、起搏治疗的最佳时机以及生理性起搏技术对这类患者的预后影响等。
除了起搏干预,目前的管理策略还包括动态心电监测、术中植入临时起搏器及术后随访等,均有助于传导异常的识别和处理。
操作相关因素,尤其是左心室流出道(LVOT)内瓣膜的植入深度也被认为与TAVR术后传导阻滞发生有关。
传导阻滞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具有临床意义的主要包括左束支阻滞(LBBB),以及需要起搏治疗干预的高度房室阻滞(AVB)。
新发传导阻滞还受瓣膜类型、大小的影响。自膨胀式瓣膜系统在植入后会进一步扩张,对LVOT有更高的径向力,因而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高。
阜外医院陈柯萍、吴斯谨发表文章指出,现有的研究数据大都集中在第一代瓣膜,包括国产瓣膜在内的新型瓣膜的临床数据较为有限,未来需要更多、更大规模的研究比较不同类型瓣膜对传导系统影响的差异。
随着TAVR适应证的扩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群面临TAVR相关传导阻滞的困扰,需要多学科心脏团队紧密协作,共同参与到患者管理中,改善患者预后,并期待相关管理指南或共识尽早地提出。
主动脉瓣与心脏传导系统解剖学上的毗邻关系是TAVR术后传导异常发生的基础。患者自身的临床特征,例如基线传导异常、主动脉瓣钙化以及糖尿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等会增加TAVR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甚至植入永久起搏器风险。
新发LBBB是TAVR术后最常见的传导阻滞类型,在第一代瓣膜中,其发生率约为4%~65%。
来源:吴斯谨,陈柯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脏传导阻滞的研究进展.中国循环杂志,2021,36:205-208.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02.017【点击二维码获取原文】
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者更要睡够!美国研究称,睡不足6小时就危险了
常常说时间挤挤就会有的,而很多时候很多人挤压的就是睡眠时间。但近日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给睡眠不足的中年人摁响了警铃。研究显示,如果每天睡不够6小时,有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的中年人会有2.14倍的心脏病或脑卒中早死风险;而有心脏病或脑卒中的中年人,会有3.17倍的癌症死亡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8-29 10:31:22
0000四分之一ACS患者一年内停用他汀!CPACS-2研究
他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长期二级预防的核心治疗药物。然而患者在出院后随意停用他汀屡见不鲜。急性冠脉综合症临床路径研究二期(CPACS-2)数据显示,ACS患者出院后一年内停用他汀的比例达25.5%,有多种影响他汀治疗依从性的原因。而接受ACS管理临床路径干预和医疗保险患者的他汀治疗依从性高。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2:56:34
0000献血值得鼓励!Heart杂志研究称,女士经常献血可降低心血管风险
献血不仅光荣,还能促进自身健康。近期,Heart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来自荷兰的大规模研究表明,长期、频繁献血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不过献血的这种作用仅见于女士。研究者认为,鉴于献血对心血管有潜在保护作用,健康人群可考虑将献血作为一种心血管病的预防性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慢性疼痛,也可致心血管病!47.5万英国人研究
6月21日,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新研究提示,慢性疼痛,即超过3个月的疼痛,可能是一种被低估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其危害等同于糖尿病。该研究发现,慢性疼痛与心梗、中风、心衰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