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低与痴呆有关(上海老年研究)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复旦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上海老年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血胆固醇水平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的关系可能受血管危险因素影响。 在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冠心病等血管危险因素的人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痴呆风险越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也越低。 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 mmol/L,痴呆风险分别降低38%和5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 mmol/L,老年痴呆风险降低50%。 进一步分析证实,在没有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认知功能下降(MMSE评分)较慢。 然而,在有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与痴呆无关。 研究者指出,血管危险因素可能会改变胆固醇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这也是既往以人群基础的各项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既往多项前瞻性研究发现,胆固醇对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但低密度脂蛋白如何调节痴呆风险,目前并不明确。 他们认为,对于没有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来说,强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能不利于预防认知功能下降。 但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学者发表的一项针对33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表明,当代降脂治疗与认知功能受损无关,较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 上海老年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这项最新分析中共1659名年龄≥60岁的老年人平均接受了5.2年随访,排除基线未检测胆固醇水平的103人后,最终纳入1556人。 随访期间,95人诊断老年痴呆,31人诊断为其他类型痴呆。 与有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相比,无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相对年轻,体重指数较低,基线认知功能更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高,随访期间所有类型痴呆和老年痴呆的发生率较低。 来源:[1]Cholesterol profiles and incident cognitive decline among older adults: the Shanghai Aging Study. Age Ageing, 2020 Aug 6. [2]Impact of Lowering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with Contemporary Lipid-Lowering Medicines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rdiovasc Drugs Ther. 2020 Aug 8.
低收入国家居民,更要少坐、多动!阜外医院李卫、李思冬等JAMA心脏病学子刊研究
既往大量研究表明,久坐不动是心血管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坐着的时间越长,风险越高。但大部分证据来源于高收入国家。6月15日,阜外医院李卫、李思冬等在JAMA心脏病学子刊发表的一项基于PURE研究全球21个中、高、低收入国家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久坐时间越长,全因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越高,且这种关联在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更明显。英研究发现,二尖瓣反流或并非老年退行性病变,而与这种常见病关系密切
近期,英国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公布了一项纳入550万英国成年人、随访超过10年的队列研究结果。该研究首次发现,高血压与二尖瓣反流密切相关。该研究显示,自115mmHg起,收缩压每升高20mmHg,二尖瓣反流风险增加26%。舒张压每升高10mmHg或者脉压每升高15mmHg,二尖瓣反流风险也增加相似的幅度。【ACC 2018】两种降压药物或增死亡风险,血压波动大注意调整药物
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学术年会上,美国Clements等报告,使用α受体阻滞剂和中枢性α-2受体激动剂降压治疗的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从而可能会增加死亡风险。作者建议,这两种药物不应用于降压治疗。α受体阻滞剂,主要包括多沙唑嗪和哌唑嗪,可扩张血管。α-2受体激动剂,如甲基多巴,是中枢降压药物,针对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从而减少血管收缩。杨进刚阜外2023-08-15 09:50:400000常发脾气,为啥伤心脏?JACC子刊葛均波院士研究
情绪与健康息息相关,有研究发现,经常发脾气的人,房颤和心梗的风险高,心血管死亡风险也较高。特定的性格和负性生活事件等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之前,哈尔滨医大二院于波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压力性生活事件会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10-03 12:11:440000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上)
中国循环杂志2017年5月第32卷第5期(总第227期)ChineseCirculationJournal,May,2017,Vol.32No.5(SerialNo.227)421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