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CT血管成像已接近一千万例(中国心血管影像技术调查报告)
中国冠心病、主动脉和外周血管病、肺血管等CT血管成像检查每年已接近一千万例,成为最主要的诊断技术,应用普及。
冠脉CT图像质量的整体优良率在三级医院为90.8%,二级医院为87.3%,检查失败率分别为3.7%和8.5%。
本次调查显示,我国放射科医师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三级医院中有研究生学历的近40%,但二级医院非常低。
图1 各种冠心病影像检查技术在被调查医院中的开展情况
报告指出,2018年国内共开展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约91.5万例,说明单纯诊断性冠脉造影仍有很大部分阴性检查结果,有创检查还有较大减少使用的空间。
此外,调查还提示,中国约有放射医师14.7万人,但与美国2011年数据相比,美国人口标化的放射科医师数量高于中国约20%。
我国大部分医院冠状动脉CT的扫描模式还停留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
本次调查数据还显示,心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更多的是在三级医院中完成,以冠脉CT为例,三级医院每年平均工作量是二级医院的10倍左右。但三级医院放射科医师的平均人数,仅不到二级医院的3倍。
其中,95%的三级医院和46%的二级医院开展了冠脉造影;92%的三级医院和65%的二级医院开展了冠脉CT。
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很多新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和重视,如迭代重建技术可间接实现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的目的。
本次质控调查采用CHINA-PEACE既往研究的平台,共有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155家医疗单位(不含军队医疗机构)进行了平台注册及数据填报,其中126家医院上报了有效定量数据。有53家为三级医院,约占全国三级医院的2.1%;73家为二级医院,占全国二级医院的0.8%。
辐射剂量超过了指南推荐
研究推算,2017年全国冠脉CT检查例数为461万例,冠脉造影504万例。
报告还推算主动脉和外周血管CT有443万例,肺血管CT有70万例,先天性心脏病5.9万例,心脏磁共振8.2万例。
但相对而言,仅9%的医院开展了负荷超声心动图、12.9%开展了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开展了心脏磁共振成像的医院也仅13.5%。
报告推算全国能可行冠脉成像的CT机共18 233台,有磁共振成像设备共9415台。
个体化低剂量扫描模式在我国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应用;
来源:吕滨,任心爽,安云强,等. 中国心血管影像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医疗质量报告.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625-633.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无论三级医院(平均11.5 mSv)还是二级医院(平均12.7 mSv),给予患者的辐射剂量均过高,远超指南推荐辐射剂量。
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心血管影像质控专家工作组,对全国二级以上医院进行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中国65.8%的医院开展冠脉造影,64.5%开展了冠脉CT检查。【点击可见原文】
糖尿病前期也会让人变傻?天坛医院研究
人到中年变“傻”否,或许血糖水平有一定“发言权”。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等进行的研究发现,糖尿病,甚至糖尿病前期即是认知障碍的独立风险因素,而且主要影响语言、视觉空间/执行功能和注意力。研究显示,在这一≥40岁的3300余社区人群中,59.6%的人存在认知障碍,46.8%的人空腹血糖水平异常。烟台学者称,肾功能下降者可预测心梗患者无复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即便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心肌灌注不足的表现,即心肌无复流,这类患者出现再次心肌梗死、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等事件以及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烟台毓璜顶医院李凤丽等在本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21.3%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后心肌无复流。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74.78ml/(min·1.73m2)时,对心肌无复流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向地咳嗽、食不言、保护手!解放军总医院何耀等推荐病毒防护措施
目前已知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咳嗽或打喷嚏所产生的病毒飞沫传播,感染者喷出的飞沫可以直接使他人感染,或通过飞沫污染的手或物品传播病毒和细菌。研究发现,一粒芝麻大小的口水、鼻涕有10万粒病毒,不卫生的咳嗽或打喷嚏方式、讲话时的口沫横飞,都可能传播病毒和细菌,导致聚集性病例出现。但什么是卫生、合理、易行的咳嗽或打喷嚏的方式呢?在没有口罩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因咳嗽或打喷嚏导致的飞沫传播呢?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应对坐以待毙综合征,可考虑在工作中用这7种方法锻炼
体力活动不足是全球性的公众健康问题,每年有超过500万人因为缺乏体育活动而过早死亡。美国200多名学者提出“体力活动缺乏综合症”,又称“坐以待毙综合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更多的运动,全球人都知道。然而,我们的工作经常需要我们每天坐8~10个小时,不管是在家、办公室或开车,仅有的能站起来的机会就是起床、吃饭、去洗手间。欧洲心脏病杂志研究称,他汀可升高脂蛋白(a),其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多项研究显示,即便强化他汀治疗,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至1.8mmol/L,仍留有约50%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而近日发表在EuroHeartJ上的荟萃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降低LDL-C水平,但升高了脂蛋白(a)。脂蛋白(a)是1963年由Berg首次发现的一种特殊颗粒,目前认为,脂蛋白(a)水平升高是冠心病、脑卒中等的独立危险因素。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4:10:46
0000